明朝为什么没有象西班牙一样驱逐伊斯兰教 (转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9 20:20:24
明朝为什么没有象西班牙一样驱逐伊斯兰教 (转载)

明朝为什么没有象西班牙一样驱逐伊斯兰教 (转载)
明朝为什么没有象西班牙一样驱逐伊斯兰教 (转载)

明朝为什么没有象西班牙一样驱逐伊斯兰教 (转载)
入侵中国的蒙古人及其二鬼子回回色目人与入侵西班牙的阿拉伯穆斯林和其犹太人帮凶的性质非常相近.伊斯兰教也都是都过异族入侵大规模进入各自国家的.但西班牙最后完全清除了伊斯兰教的影响,而明朝虽然是一个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号召的光复中国的朝代,是汉族民族主义高涨的时期,但做为二鬼子的回回色目人虽然受到明朝的沉重打击,但并没有被彻底消灭和驱逐,以至于最后形成了回回族群(回、撒拉、东乡等).\x0d这种情况为何会出现?事实证明,这一做法为中国埋下了隐患.所以对这种现象造成的原因和教训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x0d首先与回回们意淫的明朝建立的很多功臣是回回完全相反:明太祖朱元璋,出身淮西平民,地道的汉族人.其势力壮大于江南南京一带.在这些地方的回回色目人的数量都极有限,虽然朱元璋后来经过儒家思想的熏陶后,民族主义思想强烈.但由于对回回色目人缺少直观的第一印象,使朱元璋对回回以及其信奉的伊斯兰教的认识都比较有限.\x0d不仅朱元璋,当时的汉族人普遍对伊斯兰教的内容不了解,这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x0d首先,虽然蒙元时期回回色目人的地位高于汉族人,但毕竟蒙古人才是最高统治民族,而蒙古人信奉喇嘛教,伊斯兰教得不到传播的机会.其次,也正是由于回回色目当时的地位高于汉族人,所以也没有向汉族传播伊斯兰教的热情,反而对将蒙古人拉入伊斯兰教做了许多工作.\x0d再者,由于伊斯兰教内容的粗鄙,以及与中华文明伦理道德,以及社会意识都极为抵触,使其从一开始就无法被汉族所接受.就拿伊斯兰教创教者穆丄罕默德生平来说,无论是从年轻时为富商寡妇经商,倒为富商寡妇所招赘,以及与九岁女童性交的事实.在中华文明看来,别说与“圣人”相去甚远,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也是无廉耻,无德义之徒.拿这种出身和行事的教主所写的处处虚妄无稽之词,来招徕汉族信徒,在中国实在是难上加难.\x0d所以为了藏拙,伊斯兰教徒们也不可能将伊斯兰教的内容向汉族人宣扬,这也是过去许多汉族人只将伊斯兰教视之为信奉某一神灵,不吃猪肉不喝酒的简单认识的原因.\x0d除了边缘地区,汉族与回回色目人只打了百余年交道,而且也不是全面性的,所以对伊斯兰教的了解和认识远不及与其为敌八百年的西班牙人.\x0d我们看到,与回回色目人接触较多的东南沿海,对伊斯兰教徒的态度就要严厉的多,如占据浙东的方国珍,对待回回就极为严厉.后来在明朝向回回数量较为集中的云南和西北光复的过程中,与回回之间的冲突也是极为残酷的.如朱元璋义子沐英,在消灭云南蒙元势力的过程中,一次性阉割了三万回回,并将其中一些献给皇室当太监,其中就有后来改信佛教的郑和.\x0d这些回回与明朝的对抗无疑加深了明朝对回回的反感,但此时明朝所面对的主要敌人毕竟是蒙古人,所以回回问题还是被放到了后面.这是回回能得以存留的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回回色目不是象在西班牙的摩尔人那样是所在国的主要敌人,所以难免会被忽略,躲过最有力的打击.就连西班牙虽然如此干净利落的清除了穆斯林和犹太人,甚至直到十七世纪后期,也保留了少量犹太人.\x0d另外,解决民族的最好办法就是使异族消失.这种消失又可以分为肉体上的消失和意识上的消失,前者需要通过屠S和驱逐,后者则可以通过同化来实现.前者可以快速有效并且彻底的解决民族问题,但是相对而言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承受社会混乱以及文明社会自身的道德压力.后者虽然暂时不会造成社会混乱,但其有效性和彻底性是不确定的.\x0d在《太祖实录》卷51的记载:“洪武三年四月甲子,禁蒙古色目人更易姓名.诏曰:┅┅蒙古色目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材能,一体擢用.比闻入仕之后,或多更姓名,朕虑岁久,其子孙相传,昧其本源,诚非先王致谨氏族之道.中书省其诰谕之,如已更易者听其改正.”似乎是与前面禁胡姓名矛盾.但这其实有更深的政治考虑,由于明朝初建,授予一些异族人官位是为了在表面上进行笼络.但此时中国刚刚光复,国内外异族其心难料,同化政策尚未生效.官员中回回和蒙人隐瞒出身,就会使朱元璋对官员的民族属性不明,而可能造成隐患,这只是暂时的一种权谋,并没有改变明朝的国策.\x0d事实上,朱元璋对顽抗的回回压制也是越来越严厉的,除了前面的阉割回回色目人的事例外,同时也将顽抗的蒙古和色目人贬为教坊青楼的贱民.前辈学者邓之诚先生在他的名著《骨董琐记》中,有《教坊司题名碑记》一条云:“南京古物保存所,有万历辛亥教坊司是名碑记,凡二十色,有俳长、色长、衣巾教师、乐工等称.按洪武中建十四楼于京师,以处官伎,曰:来宾、重泽、清江、石城、鹤呜、醉仙…….书传有碑记,色目着猪皮靴,不许乘骑,若行中径,许平民打死勿论.题名碑中,无此规条.”从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回回的蔑视和严酷.\x0d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对蒙元所遗的汉奸以及蒙古人和回回色目人的清算逐渐展开.明朝的“胡蓝之狱”,尤其是蓝玉一案,之所以牵扯面如此之大,固然有明太祖铲除不法功臣的原因,但也未必不是借鸡生蛋处置降附军中的蒙古和色目人的一个契机.经此一狱,军队中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基本被清洗殆尽.\x0d不过明太祖对回回虽然保持了警惕和巨大的压力,同化政策的强度和力度都是非常大的,但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如果不根除伊斯兰教,就无法去除回回族群的根基,所以同化力度虽大,但只是在回回表面上接受了汉族文化,但并没有从思想意识中真正改变回回非中国认同的本质.\x0d而西班牙人由于受伊斯兰教残害极深,与其打交道的时间也要长的多,所以对伊斯兰教了解,并认清其不可同化的本质,这一条件是明朝所不具备的.虽然明朝和西班牙都采取了以同化为主的措施,但西班牙将同化的基础一开始就放在去伊斯兰教化上,虽然最后仍然出现了假皈依的穆斯林叛乱,但毕竟抓住了要点.但对明朝,我们应该理解其由于为认识所限,导致同化失败的客观原因,而其主观做法和措施都是值得肯定的.\x0d随着明太祖的去世,明朝也没有其它解决回回同化问题的新措施,所以回回接受了某些汉族文化的表面,而本质上仍是认同伊斯兰的族群特征就此形成了.但回回族群既然是一个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形成的没有血统基础的族群,又生活在汉族社会的大环境中,一但丧失了伊斯兰教信仰,其回回身份也就无以维系,必然会走向汉族化.\x0d由于明朝向上层社会流动是通过开放式的科举制度,从而在社会流动上是空前公平、公正和广泛的.而科举通过以儒家理学意识形态为中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进入上层社会的知识阶层灌输了中华道德伦理、思维模式以及汉族认同的理念.所以回谚中“官到五品必反教”,并非主要是地位的变化造成的,更多的是思想意识的变化而形成的.\x0d所以从回回对所谓回民历史人物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极端.在回回眼中重要的伊斯兰教首领,除了回乱时期的人物外,绝大多数中国人毫不了解.而为中国人普遍了解的,真正能确认回回出身的如郑和、铁铉,以及出身存疑的海瑞和李贽,都是没有任何伊斯兰教信仰迹象的,而完全成为了儒家信徒或佛教徒.\x0d所以明朝的回回族群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民族,但也绝不是汉族,而是一个伊斯兰教信仰为核心的血统混杂的宗教性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