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光线垂直照射在透明薄膜上,薄膜的折射率n>1,欲使反射光线加强,则膜的厚度应为A,1/4λ B.(1/4n)λ C.1/2λ D.(1/2n)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18 19:06:29
一条光线垂直照射在透明薄膜上,薄膜的折射率n>1,欲使反射光线加强,则膜的厚度应为A,1/4λ B.(1/4n)λ C.1/2λ D.(1/2n)λ

一条光线垂直照射在透明薄膜上,薄膜的折射率n>1,欲使反射光线加强,则膜的厚度应为A,1/4λ B.(1/4n)λ C.1/2λ D.(1/2n)λ
一条光线垂直照射在透明薄膜上,薄膜的折射率n>1,欲使反射光线加强,则膜的厚度应为
A,1/4λ B.(1/4n)λ C.1/2λ D.(1/2n)λ

一条光线垂直照射在透明薄膜上,薄膜的折射率n>1,欲使反射光线加强,则膜的厚度应为A,1/4λ B.(1/4n)λ C.1/2λ D.(1/2n)λ
你好:
要使反射加强,即反射光干涉相长.
1 、 由光线直接在膜上表面反射光,有半波损失;在膜内无半波损失.
2、 有干涉相长条件得出:(设膜的厚度为e)
2ne+1/2λ = 2k*(λ/2) 即 : e = ((2k-1)λ)/(4n)
如果要使膜厚度最低则 k=1
则e=(1/4n)λ 所以我的答案是B.
希望对你有帮助

d

一条光线垂直照射在透明薄膜上,薄膜的折射率n>1,欲使反射光线加强,则膜的厚度应为A,1/4λ B.(1/4n)λ C.1/2λ D.(1/2n)λ 一条光线垂直照射在透明薄膜上,薄膜的折射率n>1,欲使反射光线加强,则膜的厚度应为A,1/4λ B.(1/4n)λ C.1/2λ D.(1/2n)λ 光学 透明薄膜某单色垂直照射在空气中的透明薄膜上 若使反射光加强 则薄膜厚度应为答案是(2k-1)λ/4n请问为什么 物理题-波动光学一束波长为rd的单色光由空气垂直入射到折射率为n的透明薄膜上,透明薄膜放在空气中,要使反射光得到加强,则薄膜的最小厚度为多少? 一束波长为a 的单色光由空气垂直入射到折射率为n的透明薄膜上,透明薄膜放在空气中,要使反射光得到干涉加强,则薄膜最小厚度为? 一束波长为a 的单色光由空气垂直入射到折射率为n的透明薄膜上,透明薄膜放在空气中,要使反射光得到干涉加强,则薄膜最小厚度为? 空气中有一透明薄膜,其折射率为n,用波长为的平行单光垂直照射该薄膜,欲使反射空气中有一透明薄膜,其折射率为n,用波长为λ的平行单光垂直照射该薄膜,欲使反射光得到加强,薄膜的最小厚 一平面单色光波垂直照射在厚度均匀的薄膜上,薄膜覆盖在玻璃上,光波波长为500cm,薄膜折射率1.30,玻璃折射率1.50光波在反射光中消失.求1.分析在薄膜上下面上是否发生了半波损失;2.薄膜的厚 折射率为n的透明薄膜上,透明薄膜放在空气中,要使反射光得到干涉加强,则薄膜最小的厚度为多少?要过折射率为n的透明薄膜上,透明薄膜放在空气中,要使反射光得到干涉加强,则薄膜最小的厚 单色光垂直照射在均匀厚度的薄膜上,薄膜覆盖在玻璃上,500nm和700nm两波长光在反射中消失,求薄膜厚度已知空气、薄膜和玻璃折射率分别为n1,n2,n3答案解析里这么写的:干涉相消有2n2d=(k+1/2) 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在薄膜上,经过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束光发生干涉,若薄膜厚度为e,且n1字打错了,为什么不是2n2e—λ1/(2n1) 等厚干涉问题1波长为λ的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劈尖薄膜上,劈尖薄膜的折射率为n,第三级亮纹对应的薄膜厚度为———5λ/4n———————.3.波长为λ的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劈尖薄膜上,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的物理题目,下面是整道题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用波长l=589nm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当一片折射率为1.5的透明薄膜覆盖其中一条缝时,第六级明纹移到了屏幕的中心位 薄膜干涉疑惑薄膜干涉把金属丝圆环在肥皂液里蘸一下,环上就形成一层肥皂液薄膜.用单色光照射薄膜,薄膜上就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照射到膜上的光会从膜的前 大学物理薄膜干涉波长为500 nm的单色光从空气中垂直地入射到镀在玻璃(折射率为1.50 )上折射率为1.375 、厚度为1.0*10(-4) cm的薄膜上.入射光的一部分进入薄膜,并在下表面反射,则这条光线在 16.在折射率n=1.50的玻璃上,镀上 =1.35的透明介质薄膜.入射光波垂直于介质膜表面照射,观察反射光的干涉,发现对1=600 nm的光波干涉相消,对2=700 nm的光波干涉相长.且在600 nm 薄膜干涉的相关问题薄膜干涉明暗相间的条纹是否与后表面折射出的光线(即穿过后的光线)能量有关? 薄膜干涉中相干光的获得光照射到薄膜上,在薄膜的前后两个面_______的光是由同一个实际的光源分解而成的,他们具有相同的______,恒定的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