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 根据诗歌前两句分析诗人形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5:14:37
竹里馆 根据诗歌前两句分析诗人形象

竹里馆 根据诗歌前两句分析诗人形象
竹里馆 根据诗歌前两句分析诗人形象

竹里馆 根据诗歌前两句分析诗人形象
篁”,竹林.“幽篁”,出自屈原《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竹乃是品性高雅的象征.苏东坡就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诗人独坐于其间的竹林,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幽深、茂密的竹的世界.
诗人独坐幽篁,抚弄琴弦,一曲终了,情有不足,不禁掷琴而长啸.这样的情致,颇有些魏晋名士的味道.魏晋时,当世的七大名士嵇康、阮籍、山涛等人常常在竹林中喝酒、纵歌,史称“竹林七贤”.又据《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正巧阮籍也有一首关于弹琴的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从诗中我们知道,阮籍的琴声,是因为夜不能寐,要借之来平息内心的烦躁、矛盾.他的啸声,也同样是为了要发泄心中抑郁之气.而王维的“弹琴复长啸”又是为何呢?诗人并不言及,只是继续写他在竹林中弹琴、长啸的情景.

幽深的竹林里,没有人知道诗人在干什么,只有一片明月,照映到他的身上.
弹琴也好,长啸也好,都是诗人独自所为,在这深山茂林之间,连声响也难以传出,自然不会有外人知晓.然而,随着时间不知不觉地推移,明月突然跃出,照亮了诗人独坐的丛篁,就仿佛一位知音,倾听着诗人的心曲.
夜中弹琴的阮籍,感受到清风为他吹解胸怀;独坐幽篁的王维,也同样感受到了大自然对他的深情慰藉.只不过此时的王维隐居山林,不问世俗,心境平和,比起阮诗的意境,这首《竹里馆》要静谧、悠然得多.
人不知而有日月知,此刻的诗人,脱略了俗世,却融入了自然,进入一种与自然同体、与大化同在的境界.
读罢全诗,一幅图画已赫然眼前:幽幽的竹林中,诗人独坐其间,远离尘世嘈杂,既赏幽篁美景,复得琴啸之乐,再有明月相伴,物我一体,浑如天籁.试问,若非心灵澄净之人,如何写得出这清幽澄静之景?若无恬淡脱俗之心,又何来这忘情绝俗之音.
整首诗意境恬淡,仿佛一幅色影清幽的风景画,在这幅风景画中诗人把自身的情感渗入到了几组并置的意象中一一幽重、明月、弹琴、长啸.它们都是从混一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领神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它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了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领神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这些意象自然地连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深幽的意境,诗人的淡淡的忧愁便成了这意境的底蕴.
整首诗语言上并不难理解,语言是平实简洁的,但诗的意境却是深幽的,我们知道人的感情是复杂的,语言在意识面前永远是苍白的,语言无法把意识所要表达的意向思致和情调全盘说出来,好的艺术也无需把所观察到的全盘直接说出来.诗歌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语言的简约性、暗示性,语言越简练,意象越丰盈,诗歌的美学价值就越高.在这首诗中诗人用短短的二十个字,营造了一组意象自足的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意境深幽的风景画,诗人的情感是这幅画的底色,语言与意境的错位美便体现在这幅画中.
此首写山林幽居情趣.竹林深处,绝无尘世的嘈杂,琴声清幽,歌吟舒畅,诗人此时尽情享受着独处的自由,细细品味艺术人生的高雅情趣,他高傲得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知此乐者,唯此山此月也.人与自然化而为一,亦儒亦佛亦道.《唐贤三昧集笺注》云:"幽迥之思,使人神气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