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为什么会带有热量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6 18:42:44
光为什么会带有热量呢?

光为什么会带有热量呢?
光为什么会带有热量呢?

光为什么会带有热量呢?
凯尔文温度是衡量光谱热量分布的一种方法,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色温.我们知道,通常人眼所见到的光线,是由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组成的7种色光的光谱所组成.色温就是专门用来量度光线的颜色成分的.
  用以计算光线颜色成分的方法,是19世纪末由英国物理学家洛德·凯尔文所创立的,他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温计算法,而其具体界定的标准是基于以一黑体辐射器所发出来的波长.凯尔文认为,假定某一纯黑物体,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它便会因受到热力的高低而变成不同的颜色.例如,当黑体受到的热力相当于500—550℃时,就会变成暗红色,达到1050一1150℃时,就变成黄色……因而,光源的颜色成分是与该黑体所受的热力温度相对应的.只不过色温是用凯尔文(°K、也就是绝对温度)的色温单位来表示,而不是用摄氏温度(℃)单位表示的.在加热铁块的过程中,黑色的铁在炉温中逐渐变成红色,这便是黑体理论的最好例子.当黑体受到的热力使它能够放出光谱中的全部可见光波时,它就由红转变橙黄色、黄色最后变成白色,通常我们所用灯泡内的钨丝就相当于这个黑体.色温计算法就是根据以上原理,用°K来表示受热钨丝所放射出光线的色温.根据这一原理,任何光线的色温是相当于上述黑体散发出同样颜色时所受到的“温度”.
  色温的概念普遍应用于各种显示、及影像设备当中.人类的视觉能够迅速适应光线的色温变化,许多种不同种类的光在我们看起来都是白色的,录像底片可没这么智能,白天拍的电影通常在5500K的光线下制作,但是制造室内电影时光线通常只有3400K(专业电影有时候只有3200K).在白炽灯下拍摄的户外电影看起来会显桔红色,在太阳光下拍摄的室内场景会显蓝色.
  为了了解光线为什么会用温度来描述,你可以想象一下带有开关的白炽灯,当打开开关时,电压逐渐升高,灯丝会变得越来越热直到它呈现红色并开始发光.电压继续升高时,灯丝变得更热,光线也变得更亮,这时红色慢慢减退.
  大多数光源发出的光都是带有各种不同波长的混合光,黑体发出的光是一组具有连续波长的混合光,但是,某些特定波长的光线会比较强烈.在这个峰值的两侧,能量会慢慢减少,如果波长和具有峰值的波长差距越大,它的能量也就会越少.当黑体受到的热力使它能够放出光谱中的全部可见光波时,它就变成白色.
  当灯丝变得越来越热时,它具有峰值的波长越来越短.一个白炽灯泡就相当于一个黑体,色温计算法就是根据以上原理,用K来表示受热钨丝所放射出光线的色温.根据这一原理,任何光线的色温是相当于上述黑体散发出同样颜色时所受到的“温度”.特定波长光线提供的能量可以用黑体发出相应颜色的光线时的温度来描述.例如一个100瓦的白炽灯所具有的色温是2870K.
  如果是像荧光那样的光源,情况就比较复杂,因为它们光线的波长能量图会显示很多不同的峰值,不是像上述一样的V形.所以荧光这样的光源不能简单的和黑体相互对应转换.但是一种称为相对色温的方法被用于这种光源色温的评定.
  色温在3000K的白炽灯和8000~9500K的中国日常景色
  颜色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物理上的作用,所有颜色印象的产生,是由于时断时续的光谱在眼睛上的反应,所以色温只是用来表示颜色的视觉印象.在色温上的喜好是因人而异,这跟我们日常生活有关,例如在接近赤道的人,日常看到的平均色温是在11000K(8000K(黄昏)~17000K(中午)),所以比较喜欢高色温(看起来比较真实),相反的,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平均色温约6000K)的人就比较喜欢低色温的(5600K或6500K),也就是说如果您用一台高色温的显示器去表现北极的风景,看起来就感觉偏青;相反的若您用低色温的显示器去看亚热带的风情,您会感觉有点偏红.
  当然,色温的使用还不仅仅受地域的影响,人种因素也是使用者选择何种色温的重要依据.这主要是因为不同人种,其眼球视网膜的色彩也不同.对于黄种人而言,由于其视网膜多为深综色,因而在观看色温值设置较低(6500K)的显示器时,会明显的感觉色彩偏红;同理,由于白种人中,其视网膜多为蓝色,因而在观看色温值设置较高(9300K)的显示器时,会明显的感觉色彩偏蓝.
  综上,显示器采用何种色温并没有一个绝对值.所以,作为一台优秀的显示器,多样的色温调节选项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