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申报报纸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1:28:58
怎样评价申报报纸

怎样评价申报报纸
怎样评价申报报纸

怎样评价申报报纸
《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商业报纸《申报》《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四是经营副业.①创办文艺杂志.1872年11月11日《申报》发行我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瀛寰锁记》;②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3月30日《申报》创办我国第一份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通俗报纸《民报》;③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出版《瀛寰画报》,1884年5月8日创办我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④印书.此外,《申报》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80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 提要:《申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停刊.1982年上海市委和市出版局做出决定,委托上海书店以影印的方式保存并出版全套《申报》. 为何下如此大的气力保存《申报》?寻其原因,一是完整存世的《申报》仅有一套,不成套的大都已纸质松脆,风化发黄,很难翻检;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申报》不仅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报纸之一,还因为它堪称中国近代史史料之宝库. 历经三朝的史料宝库 在《申报》生存的78年间,除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朝,世界还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四·一二”叛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此外,还有许多市井琐闻和社会事件,如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杨文道冤狱案等.因此,以新闻、评论、广告为内容的报纸,不管其记载是有意还是无意,观点是否客观、公正,但以文字记录下丰富的史料素材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再以出版业和货币制度为例.中国的出版印刷事业是怎样发展的?哪一家印刷所、书局何时开张,如何演变?官方和民众对出版业的态度如何?出版过哪些书刊?历年货币的变化,物价的涨落,外国资本的进入,民族资本的兴衰,农业和手工业的凋敝等等,在《申报》的新闻和广告里都可以找到它们的源本和变故.
“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 如果用现代的眼光看《申报》的创刊号,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稚嫩.全部八个版面称得上新闻的只有一篇,另一篇转载港报的内容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地址,算不上是新闻.但这并不影响《申报》创刊号的主要目的,即以“本馆告白”和“本馆条例”来公布主人办报纸的宗旨、方针以及稿约和广告经费等重要内容.其要点可概括如下: 1、当代有许多可以作传的事情,湮没不彰,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加以记载.中国的古笈虽有记载,但都是前代的事情,且文辞高古,一般百姓看不懂. 2、古笈中虽然也有稍为通俗的书籍、小说、博物志等,但是有些内容荒诞无稽,只能作为文人的清谈材料,不能雅俗共享. 3、现在的新闻纸所刊出的文章,事情简而能祥,文字通俗,不仅士大夫欣赏,即使工、农、商贾皆能通晓. 4、新闻纸内容,有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以及一切可惊可喜之事. 5、有了新闻纸才能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使人们不出户庭而知天下之事. 6、条例申明:报纸零售和整批的手续及价格;欢迎投稿,不需付费;刊登告白(即广告)的手续及付费办法.规定西人的广告费比华人的加倍. 由以上可见,《申报》开宗明义,以一般百姓为读者对象,使得一些普通的中国人开始知道读报,也使得一大批中国人从懂得读报的第一天起,就是《申报》的读者. 1905年、1911年和1932年,《申报》因“世势日进,人事日繁”,而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整顿和调整过时守旧的做法,拟定新的办报宗旨和工作方针,力图顺应历史潮流,“以肩荷社会先驱和推进时代的责任,使社会进入合理的常轨,并民族臻于兴盛与繁荣”.1932年的新编辑政策公布在该报60周年时评栏上,读后使人有耳目一新,与时俱进的感觉. 副刊“自由谈”堪称现代文学史 《申报》除刊登国内外重要新闻、通讯,发表著名人士文章、宣言之外,还增加篇幅辟出专栏和副刊,如“经济专刊”、“教育消息”、“商业新闻”、“科学周刊”、“通俗讲座”、“医学周刊”、“电影专刊”以及“读者顾问”、“图画周刊”和副刊“自由谈”等.在所有的副刊、专栏中,以副刊“自由谈”的影响最大,历史也较长,以至于有人说,谈中国现代文学史就不能不谈《申报》的副刊“自由谈”. “自由谈”在1911年8月24日创刊,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了39年.开始的内容,刊登记叙风花雪月、奇闻轶事、诗词歌赋的文章以及小说连载.1932年有中国报业巨擘之称的史量才(时任《申报》总经《申报》总经理史量才理),改组“自由谈”,聘请留法回国的黎烈文任主编,约请鲁迅和茅盾两大名家,以千字左右的杂感文刊登在“自由谈”上.此举引来许多老作家和左翼青年作家撰稿投登.陈望道、夏丐尊、周建人、叶圣陶、老舍、沈从文、郁达夫、巴金、张天翼等都寄上作品,章太炎、柳亚子、吴稚晖也为“自由谈”写过文章. 一时间“自由谈”的内容五光十色、热闹活泼,除杂感外,还有散文、随笔、游记、速写、小考证、读书记、文艺评论、科学小品和短篇翻译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每天一篇针对时局形势、社会风尚习惯而写的议论性杂感“花边文学”,如瞿秋白与鲁迅合作发表的《儿时》、《〈子夜〉和国货年》等.由于执笔人多,文章尖锐活泼,有针对性,使“自由谈”在当时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不仅如此,以它为平台,“自由谈”还培养出一批文学界的新人,如姚雪垠、刘白羽、周而复、林娜(司马文森)、柯灵、黑丁、荒煤、罗洪等,他们纷纷携笔登台,在“自由谈”上试练笔墨,磨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