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园是哪四大名园?分别在什么地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0:26:09
中国四大名园是哪四大名园?分别在什么地方?

中国四大名园是哪四大名园?分别在什么地方?
中国四大名园是哪四大名园?分别在什么地方?

中国四大名园是哪四大名园?分别在什么地方?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这四个园林因此而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分别为:
  1.拙政园 (江苏省苏州市)
  2.颐和园 (北京市海淀区)
  3.避暑山庄(河北省承德市)
  4.留园 (江苏省苏州市)
  拙政园名冠江南,胜甲东吴,是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
  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娄门内的东北街.园林占地面积约4.1公顷(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约0.67公顷).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御史王献臣始建.在以后的四百余年间,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
  早期王氏拙政园,有文征明的拙政园“图”、“记”、“咏”传世,比较完整地勾画出园林的面貌和风格.当时,园广袤约13.4公顷,规模比较大.园多隙地,中亘积水,浚沼成池.有繁花坞、倚玉轩、芙蓉隈及轩、槛、池、台、坞、涧之属,共有三十一景.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
  经历—百二十余年后,明崇初四年(公元1631年)已荡为丘墟的东部园林.归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并以陶潜“归田园居”诗,命名此园.该园有放眼亭,夹耳岗,啸月台,紫藤坞,杏花涧,竹香廊等诸胜.可分为四个景区.中为涵青池,池北为主要建筑兰雪堂,周围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缀云峰、联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源,桑麻鸡犬,别成世界.兰雪堂之西,梧桐参差,茂林修竹,溪涧环绕,为流觞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罗山、漾荡池.东甫为荷花池,面积达四五亩,中有林香楼.家田种秫,皆在望中.
  乾隆初年,拙政园东部园林以西又分割成中、西两个部分.
  西部现有布局形成于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由张履谦修葺,改名“补园”.遂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
  中部,系拙政园最精彩的部分.虽历经变迁,与早期拙政园有较大变化和差异,但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从咸丰年间《拙政园图》、同治年间《拙政园图》和光绪年间《八旗奉直会馆图》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坞、听雨轩、玲戏馆、批杷园和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庭院景观与现状诸景毫无二致.因而拙政园中部风貌的形成,应在晚清咸丰至光绪年间.
  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主要有: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田园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团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批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先抑后扬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阴路曲的柳,批把园、嘉实亭的批把,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拙政园的园林艺术,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
  [编辑本段]●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天安门20余公里,占地290公顷.
  颐和园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远在金贞元元年 (1153年)即在这里修建“西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宫”.明弘治七年(1494年)修建了园静寺,后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园.1664年清廷定都北京后,又将好山园更名为“瓮山行宫”.清乾隆年间,经过15年的修建工程,将该园改名为“清漪圆”.此时的清漪园,北自文昌阁至西宫门筑有围墙,东、南、西三面以昆明湖水为屏障,园内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桥廊斋榭,山清水秀,富丽堂皇.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并焚烧了园内大部分建筑,除宝云阁(俗称“铜亭”)智慧海、多宝 琉璃塔幸存外,珍宝被洗劫一空,建筑夷为一片废墟.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上兴建起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野蛮破坏,后慈禧又动用巨款重新修复.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乐之地,解放辟为公园.1961年国务院公布颐和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全园有各式建筑3000余间,园内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为主体,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之地.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为主, 是全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古典园林中享有盛誉的颐和园,布局和谐,浑然一体.在高60米的万寿山前山的中央,纵向自低而高排列着排 云门、排云股、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等一组建筑,依山而立, 步步高升,气派宏伟.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主体,形成了全园的中心线.沿昆明湖北岸横向而建的长廊,长728米,共273间, 像一条彩带横跨于万寿山前,连结着东面前山建筑群.长廊中有精美柁画 14000多幅,素有“画廊”之美称.位于颐和园东北角,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具有浓重的江南园林特色,被誉为 “园中之园”.
  占全园总面积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绿,景色宜人.在广阔的湖面上,有三个小岛点缀,其主要景物是西堤、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湖岸建有廓如亭、知春亭、凤凰墩等秀美建筑,其中位于湖西北岸的清晏舫(石访)中西合璧,精巧华丽,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后山后湖,林茂竹青,景色幽雅,到处是松林曲径,小桥流水,风格与前山迥然不同.山脚下的苏州河,曲折蜿蜒,时狭时阔,颇具江南特色.在岸边的树丛中建有多宝琉璃塔.后山还有一座仿西藏建筑——香岩宗印之阁,造型奇特.苏州街原为宫内的民间买卖街,现已修复并向游人开放.拥山抱水,绚丽多姿的颐和园,体现了我国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
  [编辑本段]●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230公里.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园林,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宫墙周长约20华里,比北京颐和园大了近一倍.宏伟美丽的园林和园外汉、蒙、藏等不同民族风格的寺庙使承德市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城市.
  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历时87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我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这座规模宏大的园林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山区占了整个园林面积的4/5.从西北部高峰到东南部湖沼、平原地带,相对等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环绕、色壑纵横的景,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当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涧等地形,修建了多处园林、寺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遥相对立的两个山峰上的亭子,一个叫“南山积雪”,一个叫“四面云山”.在亭子上远眺,山庄的各风景点,山庄外的几座大庙,以及承德市区,周围山上的奇峰怪石,都可以一览无余.在另一座山峰上还有一座亭子叫“锤峰落照”,在这里磬锤峰首先映入眼帘,每当夕阳西照,磬锤峰被红霞照得金碧生辉,故名“锤峰落照”. 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宫殿区的主要建筑宫殿区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帝后居住的地方,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已毁)四组建筑.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9进院落,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主殿叫“澹泊敬诚”,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各种隆重的大典都在这里举行.其后的殿堂分别叫“四知书屋”、“烟波致爽”、“云山胜地”等,是皇帝处理朝政、读书和居住的地方.湖区虽然没有颐和园的昆明湖那么大,但是由于洲岛错落,湖面被长堤和洲岛分割成5个湖,各湖之间又有桥相通,两岸绿树成荫,显得曲折有致,秀丽多姿.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的,如“烟雨楼”,是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形状修的.金山岛的布局仿自江苏镇江金山.湖中的两个岛分别有两组建筑,一组叫“如意洲”,一组叫“月色江声”.“如意洲”上有假山、凉亭、殿堂、庙宇、水池等建筑,布局巧妙,是风景区的中心.“月色江声”是由一座精致的四合院和几座亭、堂组成.每当月上东山的夜晚,蛟洁的月光,映照着平静的湖水,山庄内万籁俱寂,只有湖水在轻拍堤岸,发出悦耳的声音,“月色江声”的题名便是由此而来.
  平原区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树林.当年这里有万树园,园内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径达7丈2尺,是皇帝的临时宫殿,乾隆经常在此召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
  山庄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区,这里,峰奇石异,林木繁茂,气候十分荫凉,比承德市区低4-5度,来此尽可体会避暑之情趣.另有棒锤区、蛤蟆石等奇景.
  [编辑本段]●留园
  留园(The Lingering Garden )在苏州阊门外,留园是明万历年间太仆徐泰时建园,时称东园,清嘉庆时归观察刘恕,名寒碧庄,俗称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改名留园.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齐名,为全国“四大名园”.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留园占地30余亩,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该园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文化,吸取四周景色,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的,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全园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重檐迭楼,曲院回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部环境僻静,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颇有乡村田园风味.
  留园的建筑在苏州园林中,不但数量多,分布也较为密集,其布局之合理,空间处理之巧妙,皆为诸园所莫及.每一个建筑物在其景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从全局来看,没有丝毫零乱之感,给人有一个连续、整体的概念.
  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 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
  明徐泰时创建时,林园平淡疏朗,简洁而富有山林之趣.至清代刘氏时,建筑虽增多,仍不失深邃曲折幽静之趣,布局和现在大体相似,部分地方还保留了明代园林的气息.到盛氏时,一经修建,园显得富丽堂皇,昔时园中深邃的气氛则消失殆尽.
  全园曲廊贯穿,依势曲折,通幽渡壑,长达六七百米,廊壁嵌有历代著名书法石刻三百多方,其中有名的是董刻二王帖,为明代嘉靖年间吴江松陵人董汉策所刻,历时二十五年,至万历十三年方始刻成.
  赏留园首看建筑.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占地30余亩的留园,建筑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园内有蜿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 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使园内每个部分、每个角落无不受到建筑美的光辉辐射.
  留园建筑艺术的另一重特点,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建筑面对山池时,欲得湖山真意,则取消面湖的整片墙面;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装饰效果,也可以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