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秋月》 写作背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1:08:35
程颢《秋月》 写作背景

程颢《秋月》 写作背景
程颢《秋月》 写作背景

程颢《秋月》 写作背景
《秋月》赏析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这是北宋大理学家程颢的一首七言绝句,细品之后,你会发现,无一处写月的诗行,竟处处浸染着月色.
请看,清亮的溪水绕着翠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瓦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宛若桂林山水般浑然一体.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怎能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叹到山之碧,寄情于空水之澄鲜?
往下看吧.诗的第三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的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尾句,“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景,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从象征意义说,这“白云”的任意浮游,“红叶”的飘逸自得,不正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写照吗?从实景的角度看,在夜中居然能看到云之洁白,枫叶之红艳,也足见月色是何等明亮!
想一想,有郁郁葱葱的青山,有清澈的小溪叮咚叮咚地流淌,或者还能听到几声轻脆的鸟鸣,路旁有红艳的枫叶,天上有洁白的云朵,漫步在一条铺着鹅卵石的路上,还有皎洁的月光柔和地照在身上,多美的感受.
全篇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写景抒情朴素自然,称得上司空图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不过,想起当年程颢在我们南安拜周敦颐之师,求学也有一段时间,竟没留下半篇美文佳作,只空得宋理宗为当时南安的“周程书院”亲赐“道源书院”匾额.此为后话,不提.

【原作】
秋月——[宋] 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注释】
清溪:清澈的溪水。
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
澄(chénɡ)鲜:明净、清新的样子。
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

全部展开

【原作】
秋月——[宋] 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注释】
清溪:清澈的溪水。
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
澄(chénɡ)鲜:明净、清新的样子。
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dènɡ)清。
隔断红尘三十里:指溪水距离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里路的远。“三十”非确数,只是写其远隔人世,写其幽深。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此泛指人世间。
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这句与上句在一起,是说溪流隔开人间真是遥远,那溪上的白云,那山间的红叶,该是多么悠闲自在!
【古诗今译】
清澈的小溪绕着碧绿的青山,在明净的夜空里,缓缓流淌,波动着皎洁的月光,涌动着融融的秋色。这秋色,仿佛隔绝于遥远的红尘之外,那溪上的白云,那山间的红叶,该是多么的悠闲自在,俨然被这幽幽的秋夜陶醉了!

【赏析】
程颢(1023-1085),字伯淳,河南(令河南洛阳)人,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学者称明道先生。宋仁宗嘉祜二年(1057)进士。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理学奠基人,早年从周敦颐学,世并称二程。著有《明道先生文集》,由门人整理其日常讲录、经说等,后人将其与程颐著作同编入《二程全书》。
在这首《秋月》中,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怎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呢?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从象征意义上说,这“白云”的任意漂游,“红叶”的飘逸自得,更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真是写照。
我们再回过头来仔细品味一下,作品题为“秋月”,而笔墨却始终集中在写秋月笼罩下的山间小溪上,这就是构思的独到之处。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可谓大家手笔。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