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期末试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3:00:01
马哲期末试题?

马哲期末试题?
马哲期末试题?

马哲期末试题?
主要复习内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的合理成分与局限性分析0.2.2 9-10
  (1)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唯物论、形而上学、不彻底.(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1723— 1790)和大卫·李嘉图):
  (3)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0.2.2 10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0.3.3 16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启示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理解
  2、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1.1.1(一)-5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关系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首先是由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决定的,不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不可能是哲学.其次是由哲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的,一部哲学发展史,就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展开斗争的历史. 再次是由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了哲学中其他问题. 最后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它必须成为哲学的根本问题.
  3、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派别及其价值1.1.1(一)-8
  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F1.4.2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1.1.1(三) F1.4.1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由于不懂得实践的意义,对客观世界不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不能把现实世界理解为历史地形成的世界并进而把它理解为可以改变的世界,因此在他们那里,不仅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自然观和历史观也是相分离的.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即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而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他们用人的精神、意识来解释历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结束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相矛盾的状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为体系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1.1.1(二)与实践范畴的理解1.1.2(一)
  实践-特点-形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说: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马克思这一论断表明,判断一个物种的存在方式是看其生命活动的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创造了人,一方面是指在人类起源上,是劳动使动物变成人;另一方面是指劳动还在时刻不停地重新塑造着人,并创造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实践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第一,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前提;第二,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第三,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
  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2(二)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第一,第二,第三
  7、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1.2.1(一);特点:
  发展的实质1.2.1(二)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2.2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2.2 -2
  (一)矛盾-属性- (二)共性+个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它们的关键.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
  9、意识的能动作用56及其重要性1.3.2(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改造
  世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只能思想的芦苇”,黑格尔说“人之异于动物的就是思维”;“是思想赋予人类全部的尊严”,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
  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2.1.1(二) F2.6.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的本质2.1.2以及认识运动规律问题上的基本观点2.1.3 F2.6.1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2.1.3(一)F2.4.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意义更重要.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3、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1.3(三)-6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反之亦然.
  4、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2.2.1(二) 75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时又不是至上的.
  正确; 1.这是恩格斯对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2.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3.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及有限的和相对的.
  5、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2.2.3(四)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1.1(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3.1.1(一)与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3.1.1(一)
  唯心史观的缺陷:它仅仅参考了人类活动的思想动机,用思想动机来解释历史事件的成因,而没有进一步考察形成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它只看到少数人的活动,即英雄人物,帝王将相活动的历史作用,而没有看到广大人民群众活动的历史作用.
  唯物史观建立的意义:(1)它科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为人们认识历史和社会现实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方法,把唯心主义赶出了其最后的避难所.(2)它为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使得对社会历史的研究能够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地进行,为对社会现象的研究成为科学提供了条件.(3)它用科学的思想体系武装了无产阶级的头脑,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1.1(二)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小提琴.”
  对.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同时又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恩格斯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社会意识形态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情形之一.历史上,某一地区或国家的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同该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水平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有时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意识形态却相对落后;有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意识形态却相对先进.如十八世纪末法国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十八、十九世纪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分裂的德国却产生了黑格尔哲学并孕育了马克思主义.
  3、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选择性(合目的性)与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合规律性)的关系
  3.1.4 (一)社会形态 (三)关系
  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第四、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商品的二因素4.1.2(二)-1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4.1.2(二)-3
  劳动二重性(1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有差别的、矛盾的.具体劳动是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各种具体劳动是不同质的,而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4.1.2(二)-2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的相互关系是既相统一,又相矛盾.
  (1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价值之中.
  (2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为了占有商品的价值,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将它让渡给消费者.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商品二因素是互相排斥和矛盾的.
  (3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解决.这个矛盾只有通过市场交换,使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了使用价值,才能得到解决.
  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价值决定的.可见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没有关系.这种说法成立吗?为什么?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的相互关系是既相统一,又相矛盾.
  (1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价值之中.
  (2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为了占有商品的价值,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将它让渡给消费者.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商品二因素是互相排斥和矛盾的.
  (3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解决.这个矛盾只有通过市场交换,使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了使用价值,才能得到解决.
  3、价值的来源4.1.2(三) F4.4 4.1.3
  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提示:资本不是物,而是同货币、商品一样,本质上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即资本是资本家如何剥削雇佣工人的一种社会血腥剥削关系.)
  为什么说商品的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劳动交换的经济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
  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但是并非一般人类劳动本身就是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的一种社会形式.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只有当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1.2(五)私人劳动-社会劳动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经济全球化的成因5.1.3(二)和后果后果5.1.3(三)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5.3.1及其发展趋势5.3.2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阻碍者,资本主义在造就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也产生了推动和运用这一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马克思被评为“
  千年思想家”的启示
  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与自由个性7.1.2
  (三)
  人的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个人对社会的绝对依赖性的形态.在这种形态中形成了普
  遍的人身依附关系,社会的每个成员在这种关系中既不独立,也就没有个人自由. 2、人的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个人对社会的相对独立性的形态.在这种形态中个人
  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获得了人权和相对独立性,具有了政治上的自由.但是个人的独立性是
  建立在对资本的依赖性之上的,政治自由也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文上,个人的生存仍然受金钱和
  资本的支配与奴役. 3、人的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个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自由个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
  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4、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7.1.2(三)-6
  1)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到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奴役的社会状态.
  2)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支配,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的社会状态.
  3)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不是自发地实现的,需要人们为之积极争取和努力奋斗.社会实践是人类由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的根本途径.
  2、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形态发展上“两个必然”与
  “两个决不会”的观点7.2.3(三)
  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同时也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1)【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社会理想)仍然是人类憧憬的美好理想.马克思关于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解放”思想,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解放”、“法权平等”的局限.只要现实社会存在着种种不公正、不平等、和各种异化,人们就不会忘记马克思.共产主义实际是人类本性中追求真善美理想的社会形式.
  2)马克思对社会异化状态的批判,成为西方现代社会批判理论的先驱.中国市场经济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指导.
  3)共同理想离不开远大理想.马克思的哲学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能忘记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出现,是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结果.
  4)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自然、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