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成语出自哪里?喻义分别是什么?三人成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字千金揠苗助长缘木求鱼(P.S:回答出处请不要写《孟子》,麻烦写出具体出处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6 09:19:07
以下成语出自哪里?喻义分别是什么?三人成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字千金揠苗助长缘木求鱼(P.S:回答出处请不要写《孟子》,麻烦写出具体出处吧,)

以下成语出自哪里?喻义分别是什么?三人成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字千金揠苗助长缘木求鱼(P.S:回答出处请不要写《孟子》,麻烦写出具体出处吧,)
以下成语出自哪里?喻义分别是什么?
三人成虎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一字千金
揠苗助长
缘木求鱼
(P.S:回答出处请不要写《孟子》,麻烦写出具体出处吧,)

以下成语出自哪里?喻义分别是什么?三人成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字千金揠苗助长缘木求鱼(P.S:回答出处请不要写《孟子》,麻烦写出具体出处吧,)
三人成虎
【解 释】
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出自孟子的《鱼我所欲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原句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后来,作为了比喻的用法:
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
一字千金
【释 义】
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出 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揠苗助长
【释 义】揠:拔起.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出 处】先秦·孟轲:“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缘木求鱼
解 释:沿着树干爬上树去捉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劳而无功.
出 处 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三人成虎: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孟子语录》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

全部展开

三人成虎: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孟子语录》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一字千金:
《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南朝·梁·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唐朝·权德舆《马秀才草书歌》:“变化纵横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贵。”
现代·梁实秋《雅舍小品-信》:“有一种人把自己的文字润格订的极高,颇有一字千金之慨,轻易是不肯写信的。”
揠苗助长:
【出 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缘木求鱼:
出 处 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