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调控策略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怎么写?写论文用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18:03:34
小学科学课堂调控策略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怎么写?写论文用的.

小学科学课堂调控策略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怎么写?写论文用的.
小学科学课堂调控策略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怎么写?写论文用的.

小学科学课堂调控策略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怎么写?写论文用的.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调控策略的实践研究
  结 题 报 告
  白石小学科学课题组 付日亮执笔
  一、课题的提出
  科学课较之自然常识课的最大区别就是教学目标变革,引起学习内容、活动组织、课堂形态、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革新,最终落实到课堂上,表现为教学的主体性和开放性.这给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了自主和选择的空间,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开放和创新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探究,积累科学事实与现象,丰富探究经历.因此科学课的开放性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科学课堂的组织和调控上.
  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实行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前提,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主体性教学的支柱,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不可或缺的氛围.但现实中教师要实现课堂真正的民主开放,做到“乱而不散”,却并不容易.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这也就决定了科学课活动多,材料多,实验多.而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总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他们喜欢各种操作活动,却缺乏自制力,该制定实验方案他们却盲目地急于操作,往往教师良苦用心准备的材料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为他们随意玩乐创造了条件,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而科学合理的课堂调控能高效地传递教学信息、整合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目的,所以课堂调控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当然也就更加直接地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取得.小学生在科学课上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是有一定区别的,如何成功引导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亲历科学、感悟科学、体验科学”,主要取决于教师采取怎样的策略对课堂进行合理调控,充分利用课堂中的各种有效资源,把握和调节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
  二、课题的界定
  课堂调控是教师对课堂上学习情境的创设控制,对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对达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策略使用,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用.
  课堂调控策略是指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不断地生成,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的一些教学方法、技巧.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个整体的掌握与调控意识,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有机整合、重组课堂生成的新的有效的资源,灵活运用课堂提问、教师角色转换、课堂信息重组、课堂评价等策略,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行动者,个性化地展开与教师、文本、环境诸因素的对话,从而促进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符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并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策略、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理念,逐步构建起儿童的外部世界知识,从而使得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
  3、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理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学生在探究的内容、方式、方法和探究的程度等方面都受到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学生主体的这种不成熟性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究主体,探究活动还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来进行.而不是放弃教师的主导,放任自流.教师的“导”正是为了使学生逐步成为真正独立的探究的主体.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调控科学课堂教学
  “有结构的材料”是指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所提供的教学材料的有机组合.它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小学生在科学课上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是有一定区别的,如何成功引导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亲历科学、感悟科学、体验科学”,经历科学家式的科学探究过程,少走弯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收获?这一切,取决于教师所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取决于教师如何利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对科学课堂进行适当的调控和引导.
  准备好了有结构的材料,并非就能构建一堂好的科学课.只有合理、有效地对材料进行搭配、使用,才能有效调控科学课堂,实现教学的优化组合.如何使用有结构的材料呢?
  1、对材料进行适当处理.
  并非所有的材料取来便能使用,要想利用材料构建科学课堂,还需对材料加以适当处理,使之与教学实践更为紧密结合.材料是死的,怎样使材料活起来?这就需要加上教师的智慧,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成为“有结构的材料”.
  如教学科学五上《阳光下的影子》,通过测量竿子在阳光下影子长度、方向的变化来掌握相关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学生扶着竿子,晒在太阳下,不适合;如果不扶,竿子又无法始终自行直立于地面.对这些材料加以处理,在竿子下加上底座使其能自行直立,或改用细长筷子,插入装有沙子的杯子中,如此处理后,就便于学生能长时间地进行准确观察与详细记录,从而了解有关影子的科学知识.
  又如教学科学三下《流动的空气》,按教材所示,通过花露水香味的传播使学生感受到空气在教室里的流动.而在实际操作中,花露水的香味传播不是很快很明显,学生体会不深.对此材料进行处理,改用有较强挥发性,且气味明显的汽油,效果大大增加.学生在短时内便能明显感受到汽油的气味在室内的传播.另一活动:通过观察香点燃后的烟的飘动,了解空气的流动.因香的烟细而淡,很多学生无法观察清楚,对此材料进行处理,在点燃的香后挂上一块黑布,在黑布映衬下,烟的飘动相当明显,学生能有较形象地感知.
  2、注重材料提供的方式.
  要使材料有结构,不仅要注意材料的种类、材料的组合,还要考虑根据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材料提供方式,通过对材料的控制来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
  (1)教师指定式.
  在科学教学中,有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都有严格的实验操作规范和要求,不能有任何改动和调整,这时教师只能给学生提供指定的材料进行操作.如,酒精灯的使用、测量水温的方法等等.
  (2)自主选择式.
  课中有多个问题要研究,或者有多种方法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只需要将充足的材料集中放在一起,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组材料合理搭配使用,去证明自己的设想.
  如教学科学五下《测量摆的快慢》,学生需要探究摆速与角度的关系,摆速与绳长的关系,摆速与摆重的关系,为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探究时间,因此课堂上重点让学生选择一个因素开展研究,而不同的因素,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也是不同的.因此,让学生选择研究哪一个问题,明确如何探究,需要哪些材料之后,自主选择所需材料开展活动.而不是将一大堆材料都提供给学生,反而会对学生的探究活动造成干扰.
  通过提供几组实验材料供学生挑选,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有一种指导作用.学生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的无形支配下,会有各种较为合理、科学的实验方案,避免了学生思维的漫无边际而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从而使学生经历“选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选择有结构的材料”这一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的创造力有了充分表现的时机.
  (3)依次呈现式.
  随教学进度依次提供给学生,材料的提供时机一定要恰到好处,切忌简单机械、整齐划一.有些课需要逐步提出要研究的问题,那么,每组材料之间就得有极强的先后逻辑顺序,就得分阶段提供各类材料.这样,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同时,材料的依次呈现,也可在无形中调控课堂纪律,避免学生随意操作而影响教学活动.
  如教学科学五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教材在编排上就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使学生从模模糊糊感觉到物体的沉浮与轻重、体积有关,在后续活动中又感觉到沉浮与轻重、体积无关,最后又感觉到与轻重、体积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这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肯定到否定又再次肯定的历程,都依赖于有结构的材料.这些“有结构的材料”只有随着学生思维的步步深入而依次提供才能引导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乐趣,使探究活动循序渐进.如果一开始就全部呈现,不仅无益于学生的探究活动,反而会因为学生随意瞎摆弄而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又如在教科学四下《简单电路》一课时,给学生1个灯座,1个带电池的盒,2根导线,问学生你能用这些做什么?很快学生组成了一个简单的电路.我再发给学生1个灯座和1根导线,问:你能在这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加1个小灯座吗?学生依照我的提示和材料显示出的信息,动手组成了一个串联电路.接下来我再提供1根导线,问:你能在原有的电路基础上再用上1根导线,改装成一个新电路吗?学生会思考这根导线加在什么地方最合适,从而自己组装出一个并联电路.以上的实验材料,紧扣“你能利用它做什么”依次提供给学生,“它”就是结构材料,是“它”在调控着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而非简单地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在原有电路的基础上改装,使学生尊重自己的研究成果,把有限的时间放在最重要的问题上,避免那种盲目将已经装好的电路拆开再重装,浪费宝贵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整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研究的材料上,无暇顾及其他的事,避免课堂上“乱”而“无序”的现象出现,教师既调控了教学,又把握了课堂的“秩序”.
  综上所述,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调控课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需要广大科学教师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不同,提供的材料方式不同,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教学思想.教师只有精心的设计、选择、提供相应的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典型材料,利用材料调控学生的思维,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使他们比较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也使他们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探究型学习的基础和保证,但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并不意味着学生探究学习的完成,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探究学习的实质,以一个平等研究者、促进者的身份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经历探究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利用科学、有结构的语言调控课堂教学
  在科学课堂中,引导课堂教学开展的因素,除了有结构的材料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载体,那就是教师的语言.科学教师的语言,体现出一位科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科学探究活动顺利、深入开展的根本保证.科学课堂中有结构的语言是指教师的具有引导功能,能体现探究的层次性和科学性,并能够引导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语言.它能够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典型行为和思维过程.教师如何通过对语言的调控,突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艺术性,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气氛的渲染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
  1、有结构的语言是科学的语言
  科学的语言首先应该是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合理性.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语言,这样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科学”的环境,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求学与严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在教学中要使用科学专业术语.科学的语言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专业术语,而不应该使用日常用语.这样为学生学科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比如,在昆虫单元中,教师往往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把昆虫的口器叫作“嘴”,把蟋蟀的触角叫作“须”.这些微小的一个字、一个专业词能给学生带来点点滴滴的积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用词要准确.科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讲究用词的准确性,科学课课堂上不应该是出现“语言味”,有些学生喜欢把语文课内学来的生动字词运用到科学课上,在这时教师就需要纠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事物概括的准确、简明,有一定的明确性、描述性.比如,在描述猫的脚掌时,可以说“猫的脚上有一个梅花状的肉垫,能够使它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很小”,而有些学生会说“猫的脚上有一个梅花状的肉垫,能够使它行走时无声无息”.同时,如果学生使用“小猫很调皮”等拟人化的语言,教师应该加以纠正.
  2、有结构的语言是必要的语言
  在科学课中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叙述要有针对性,要层层推进有根有据.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满怀乐趣和兴趣去参与对智慧的挑战活动亲自体验这种充满思想智慧的“生活”.科学课课堂出示给学生的材料必须是少而精的,是最简单而且又能指向科学概念的.有研究者发现,在一堂课中,不合格的教师讲话的时间占到80%,而成功教师的讲话时间只占20%.因此,科学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少而精的,在关键的时候要能给学生指点迷津,引导科学探究的深入开展.教师讲的越少,学生自己的发现就会越多,探究活动开始以后,要尽量不向全班学生讲任何东西,因为那样做会使学生停止探究和思维,迫使学生注意听教师的讲解,不得不将教师的观点变成自己的行为,转移自己的积极思考,取而代之的是被动接收.
  (三)巧妙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有效调控科学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我们的课堂变得更为重要.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主阵地”,因此课堂的调控能力成为新课程下教师的主要素质之一.尽管是以“学生为中心”,但学生毕竟是学生,所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来自自身、学生和外界的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这里的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学生一方而言),打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师生们的思路.对于这些突发事件,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导致一堂课教学的失败.因此,科学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地巧妙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有效地调控科学课堂教学.
  那么该如何处理这样的突发事件呢?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同一件事情,有的教师处理地好,教学的整体损失较小;有的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却没能处理好,且给全班同学造成时间的浪费和学习上较大的损失.由此可以看出,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是多么得重要.但是,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是要讲方法和艺术的.该如何做呢?
  1、教师在处理方式和方法上一定要灵活机动.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在此,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个性品质,家庭背等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说活,自尊心很强;而有的属于外向型,活泼开朗;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因此教师的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
  2、采取的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否则学生如果了解到你的“那两下子”就会进行抵触式的“抵抗”.所以教师应尽量利用无声的眼神、表情、动作与有声的语言配合,方法多样进行教育,尽量使学生在心理上取得认同,并要防止学生行为上的反复.
  3、教师的语言运用要恰当.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判断要准,要做到“一针见血”,不能然学生抓住你的“不是”,并且使用的语言要恰当准确、严爱有加,切不可过多的使用非教学语言,更不能讽刺挖苦.评价也要恰当准确,切合学生的实际.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全体同学的反感.
  4、课下处理要即时到位.对于课下要处理的问题一定要做到及时到位,切不可拖延.否则,一是达不到预期教育效果,同样的问题以后还会出现;二是长此以往,学生会对你产生一种“不严谨”、“好忘事”的印象.
  因此,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教师要具备一些特殊的能力,能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1、教师要有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教师要运用细致敏锐的观察力,迅速捕获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并及时分析,正确判断,随时调整教学容量、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以获得教学的主动权.
  2、教师要有及时有效的调控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定手段对学生听讲状态和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控制.教师的调控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控学生听课情绪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获取知识;二是调整教师讲课速度、方式、步骤和环节,保持传递知识信息的渠道畅通无阻.
  3、教师要有高超准确的解惑能力.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甚至是离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应热情地予以解答和引导.为了适应学生主动学习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信息,以便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思、去问,不怕学生多问,深问,怪问.特别是对有“独到见解”或“异想天开”、“别出心裁”的学生更应格外保护.
  总之,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做得不好,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行为,可能会觉得学生很不好教.所以提高课堂的调控水平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8月)
  ①制订实验方案.
  ②成立课题组织.
  ③确定实验班级.
  ④收集资料,完善方案.
  ⑤进行必要的实验前测.
  2、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09年7月)
  ①依据方案制订分阶段工作计划.
  ②制度化地开展和实施教师的学习研讨活动.
  ③进行阶段性论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研究方案.
  ④撰写论文,深入组织研讨.
  3、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0月)
  ①收集整理研究的资料和成果.
  ②撰写实验报告和课题研究论文.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除以上归纳的几个调控科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外,还在课堂、教师、学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师生得到共同成长.
  1、构建了动态的生成课堂
  (1)教学环节弹性控制.①提出弹性问题.“弹性问题”是指问题富有挑战性、包容性和针对性,能有效地激发和导向学生进行动态生成的思维活动.②留下弹性时空.我们每节课至少要有1/3的时间甚至2/3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大家趋同时,让思维发散的学生发言,因为他的发言是引发点,能触发更多的生成性资源.
  (2)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我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开放式”、“民主式”的,包括以下几种方法: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②“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认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③“对话式”.“对话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
  (3)教学评价多样结合.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将即兴评价和延缓评价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灵感参与课堂交流,从而促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更多的灵活性、生成性和丰富性.
  2、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有效的促进
  课题的研究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理论水平、课堂教学能力、课题研究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首先,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新课程的要求有了较深入和明确的认识.在一定程度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在实践基础上撰写的论文和案例分析等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运用的方法和策略也比较有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教研室专家的认可.
  再次,教师的研究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从不懂科研为何物到初步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再到把科研方法运用与日常教学研究中.可见,课题的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在课题研究课中,我们从典型的学生身上发现,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能善于倾听,理解他人发言,并能抓住要点讲出自己的看法.他们普遍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问难,发表意见,有独立的思想,善于总结学习经验,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既能表现自我的个性,有创造性,也能与学习伙伴认真合作,相互帮助,优化学习效果.从实验课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所学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善于观察,对探究的问题有独立的选择性,在小组活动中善于讨论,善于总结归纳小组意见,自主学习能力有了长足发展,学习成绩也有了飞跃式的提高.
  七、研究反思
  1、生成性教学的多变性、复杂性,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每天都在进步成长的学生,如果我们仍固守着陈旧的经验去操纵教学,那么课堂生成将成为难得一遇的精彩.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课后的反思,经常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不断加厚自身的专业底蕴,不断锤炼和提高课堂驾驭和应变能力.
  2、“教”的重点在于为“学”服务,要把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上.所以,“教案”应该成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案,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教师在何时点拨等构成导学的主要内容.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成为一名顾问、交流意见的参与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帮助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
  3、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追求热闹场面,要以高质量的问题来激活学生高质量的思维.这就有赖于教师对自身行为的研究与调控,有赖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现状、学习环境、学习心态的研究与设计.正因如此,教师才具有“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将表现为高效的“引导”功能.
  4、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但也不能一味地跟着学生的兴趣跑,面对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千奇百怪的想法和问题,教师必须把握正确的“度”,分清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意义的,捕捉和发散那些对学生个人成长有利,也符合科学课价值观的生成,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无效生成.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郝京华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 (美)兰本达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4、《以结构性材料实现有效探究与意义建构的统一》 黄晓冬等 网络文章
  5、《科学究竟是什么》P46 张红霞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版
  6、《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P215 喻伯军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2005版
  7、《课堂掌控艺术》 蔡楠荣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