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伤仲永的要点记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6:33:06
求伤仲永的要点记录

求伤仲永的要点记录
求伤仲永的要点记录

求伤仲永的要点记录
一、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二、朗读节奏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④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⑦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翻译句子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题上自己的名字.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4、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5、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四、读《伤仲永》全文,然后回答问题.
1、内容:本文就事说理,通过方仲永由聪明变为平庸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
2、题目:《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是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得平庸.
3、思路:
第一部分叙述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
第1层(开头至⑤句)写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具有非凡的作诗才能;
第2层(⑥句至⑦句)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做法.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退,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1层(首句至③句)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2层(④句至⑤句)写成年后的方仲永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第二部分议论就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第1层(“王子曰”至“不至也”)提示方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也”.
第2层(“彼其……”至文末)由方仲永引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于人”,结局更加可悲.
五、理
细读第一段.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对下文“未尝识书具”、“ 不使学”进行铺垫,衬托方仲永天资过人.
3、幼年时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称奇的表现?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愚昧无知、目光短浅、贪图眼前利益的句子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7、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
8、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世隶耕”,“邑人”的“追捧”,“父利其然也”.
9、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父亲的做法?
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而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0、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才能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有关.
细读第二段.
1、“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
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⑴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 ”,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十二三岁时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3、“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细读第三段.
1、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此段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3、此段中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4、纵观全文可以看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直接原因是:不使学.根本原因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6、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
7、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8、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奇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得成就.
9、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学习、发展.
10、如果你天资聪颖,你将怎样做?
如果我天资聪颖,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1、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因为我知道“勤能补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12、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两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
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
13、方仲永 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五岁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2、十二三随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3、二十岁左右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六、写作方法:
1、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本文是一篇随笔,这种随笔通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详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为了暗示其前途无量,为后面写他才能衰退作铺垫,突出“伤”的前提;略写其父的贪利之举和方仲永才能衰竭,意在点明“伤”的原因和内容,引人深思.这样处理材料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 先扬后抑,跌宕多姿.
“扬”: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 “抑”: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神童名不副实,沦为平庸之人.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 语言精当,言简意丰.
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利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