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削藩政策是什么详细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2:55:47
汉武帝的削藩政策是什么详细的

汉武帝的削藩政策是什么详细的
汉武帝的削藩政策是什么
详细的

汉武帝的削藩政策是什么详细的
汉武帝削藩的治理技巧
作者简介:爱新觉罗·启翊,盛华永道营销策划机构首席顾问
如果说,“变革祖宗之法”属组织路线变革的话,那么历史上的“削藩”则是公司治理上的调整,往往伴随着权力的重组,组织架构的变革,稍有不慎,则腥风血雨,兵祸连年.
在古中国时代,夏商周朝基本上属于联盟组织,类似于现在的代理商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建立了秦国集团,下设事业部、分公司以及办事处(郡县制).只有集团有法人资格,其他机构则没有,财权、人权全部收归到总公司,实现了高度集权化,这是当时的一个重大制度变革.
之后是汉朝集团,继续实施之前的代理商制还是事业部制,是集团CEO刘邦伤脑筋的问题.最后,他采取了一朝两制:对总部附近即京畿地区的势力范围按照子公司的模式运行(它不同于秦国集团的分公司制),而偏远的地方则采取代理商制度,让其他人去开拓,给足优惠政策.
这些子公司掌握着属地地方赋税和官员的任免权力,有法人资格,被称为“藩国”.“藩”就是篱笆,藩篱意思就是说这些子公司像篱笆一样,在京师周围保卫中央总部.这些子公司老总都称之为“藩王”,刘邦规定必须是刘姓子弟才能当子公司老总.
但当这些子公司老总势力坐大、不听总公司话的时候,就需要抑制他们.为何叫“削”呢?就是慢慢来,今天切一点,明天再切一点,一点点把他的势力切小,这就叫“削藩”.如果变成了“砍藩”,挥起大刀猛砍,那就有可能被子公司反噬,两败俱伤.
汉景帝就是因为听信了智囊晁错的建议而“砍藩”,引发了八位子公司老总的造反,差点连CEO的宝座都坐不稳了.
汉景帝的莽撞
汉朝集团自刘邦创立,后被其妻吕氏夺取大权,任用自己娘家人搞得总公司鸡飞狗跳.最后被主管销售的高级副总裁、元老周勃拨乱反正,迎接刘氏后人刘恒重掌大权,史称汉文帝.
当刘家、吕家内讧的时候,各子公司的发展却蓬勃向上.当汉文帝坐上CEO的宝座后,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弱总部强地方”的格局,子公司的强大使他们对总公司的政令阳奉阴违.虽然有不少朝臣不断建议削藩,但汉文帝深知时候未到,多次驳回了此类条陈.
等到汉景帝继位,总部的势力已经开始有所恢复,但仍不具备削藩的实力.
这时,一个重要人物——晁错出现了.此人学贯儒法,知识渊博,时任CEO高级助理.他做了一番市场调查后,向汉景帝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削藩策》,建议马上削藩.比起自己的父亲,汉景帝对大势的把握要差得多,他糊里糊涂地就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任用晁错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上面要削藩,下面的子公司老总肯定不愿意.在子公司里,这些老总就是皇帝,说一不二.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谁愿意把自己的权力白白交上去?所以,发生冲突和矛盾是必然的.
可这时候,作为削藩项目负责人的晁错就认一个死理:不削藩国家就会乱,这些人势力大了迟早都要反.最后说得犹疑不定的汉景帝也同意了.不过这君臣二人却没有想到万一如果这些人真的造反了,他们该怎么办?
由于估计不足,当子公司老总纷纷发难的时候,该项目负责人晁错就只有作为替罪羊,被汉景帝骗到刑场处死,将矛盾暂时缓解下来.
宋朝的苏东坡写了一篇《晁错论》,指出了这次削藩的失败原因.他认为,削藩这件事情是正确的,否则非常不利于整体的长治久安.但是,汉景帝的削藩却犯了三个错误:一、选错了削藩的时间;二、选错了削藩的人;三、选错了削藩的方法.他认为要想此事成功,必须“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知其当然.就是事先把这个事情想得清清楚楚,把握厉害关系,我如果做的话可能会怎么样.晁错没有想清楚.他提出的就是一个口号:“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只有这八个字,没有做什么可行性研究,没有可操作方案,他只是觉得应该这样做,仅此而已.
事至不惧.就是事情来了以后不害怕,因为你做的事情,是非常难做的,一旦发动以后会引起强烈的反弹.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做到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然后还要“徐为之图”.
徐为之图.就是你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办法慢慢地、不动声色地来处理问题,事缓则圆.要逐步一点点去实施.
对苏东坡的思想领会最深的要数清朝帝国的康熙.他在平三藩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这三条策略,和自己的祖母孝庄文皇太后筹划了五年左右,想到了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然后从最弱的藩王尚可喜打开突破口,徐徐图之.最后面临吴三桂势如破竹的造反,不慌不忙,御驾亲征,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汉武帝的渐进法
自己的父亲因为削藩郁郁而终,汉武帝刘彻却牢记这个教训.
当16岁的刘彻坐上CEO宝座的时候,经过文景之治的汉朝集团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社会安定,人心思安.但子公司日益做大,总部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总部的高管们却醉心于表面的太平盛世,开始奢华*.
对此,刘彻充分吸取了父亲的失败经验,集聚了足够民心和人才后,才开始破局的第一步——推出推恩令.
在当时藩国,藩王去世后,嫡长子作为继承人继承他父亲的所有领土和权势,其他孩子是得不到任何好处的.汉武帝的高级助理主父偃提出了一个新政策,内容是经过报请皇帝同意,诸侯王可以把自己封地的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封立他的子弟为侯.这些侯国的名分要由中央确定,而侯国的领土来自于原来的诸侯王国.这些侯国一旦确立,就不再隶属于原来的王国所有,而转属附近的郡,也就是说改属中央直辖领导.起名为推恩令——就是把皇帝的恩泽推广开来——在这样一个好听的名义下,各藩王名义上没有任何损失,但却使他们的绝对领土很快由大变小,从根本上解决了一股独大的问题.
随着第一步的顺利实施,刘彻又逐步颁发了左官律、附益法、阿党法等新的规定,进一步收回了地方权力.所谓阿党法是指“诸侯王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阿党是重罪,由中央朝廷所委派的在诸侯王国出任傅和相的高级官员,如果诸侯王有任何的不轨行为没有事先发现,或没有向中央朝廷举报,就要被按照阿党之罪处置.
通过推恩令分化各子公司内部势力,然后通过阿党法让下面的高管彼此监督,使他们面对“囚徒困境”不得不选择抢先告发,最后将子公司的财权和人事权归置中央,把子公司变成分公司,甚至有些子公司改为办事处.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削藩的最终目的.
可惜的是,明朝的建文帝朱允■却没有这么幸运,与汉景帝犯了同样的错误.在自己刚继位不久,朝局不稳的情况下,采用了大儒方孝孺的削藩建议,最后被自己的叔叔朱棣赶得不知所踪.藩没削成,却把自己的皇位给削没了.

推恩令
名义上是给藩王的无法继承王位的儿子的恩典
其实是分散藩王的实力
朝廷宣布一条法令
诸侯王的无法继承王位的儿子们 可以在藩王的封地内拥有自己的小封地
这样一来 只需要两代人的时间,藩王的实力就会被彻底瓦解

三个措施:推恩令,附益之法,左官律。
要是想要详细的把这三项一一百度下都有。我都粘上来会眼花的

推恩令

推恩令,让个藩王的儿子们均分其领地,借以分化各藩王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