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高一地理必修二的复习提纲?高一地理必修二的 最好是PowerPoint 或是 word 谢谢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11:19:25
谁有高一地理必修二的复习提纲?高一地理必修二的  最好是PowerPoint   或是 word 谢谢了.

谁有高一地理必修二的复习提纲?高一地理必修二的 最好是PowerPoint 或是 word 谢谢了.
谁有高一地理必修二的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必修二的 最好是PowerPoint 或是 word 谢谢了.

谁有高一地理必修二的复习提纲?高一地理必修二的 最好是PowerPoint 或是 word 谢谢了.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知识点重现
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 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 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 特 点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迁移原因 特 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 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1. 内地到沿海
2. 山区到平原
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记忆]
(1)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形态的概念:[记忆]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记忆]
5、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
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
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代以后开始衰落,之后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改造.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读课本图)
1.发展的区位特点
(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较近(3)充沛的水源
(4)便捷的交通(5)广阔的市场
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
2. 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1)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综合整治措施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A、调整工业结构 B、调整工业布局 C、发展第三产业 D、优化环境
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
1、 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 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
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读课本图)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
①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
②20世纪70年代 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
③发达的信贷体系
④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发展特点
工业区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生产规模 以 中小企业为主 以大型企业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 轻工业 重工业
生产过程 分散 集中生产
资本集中程度 低 高
工业分布 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集中布局
3.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1)概念
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 、比较稳固的 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2)作用
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美国“硅谷”(读课本图)
1.特点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2)产品:研发费用高;
(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2.崛起原因
(1)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4)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
(5)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见课本P80图)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三、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三大共性(能根据资料分析)
(3)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简单阐述)
(2)太...

全部展开

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三大共性(能根据资料分析)
(3)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简单阐述)
(2)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它们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哪一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磁暴;极光等
注意: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区别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至少掌握三种图形的阅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太阳光照图(侧视、俯视);地球的公转轨道示意图
(2)主要知识点:
地球自传和公转方向、周期;地球表面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比较;区时的计算(注意北京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的比较;主要节气的判读;季节划分的依据;晨、昏线的判断;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简单了解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 (2)会区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⑴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能根据P31的活动,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事例(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课本P37的图,注意图中每个气压带中心纬度位置
(2)能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来读出气候类型,并判断气候成因(只要求跟风压带有关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会根据等压线读出冷、暖锋,高、低压,并分析它们影响下的天气特征
(2)会在等压线图上画出风的方向,会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根据等压线和其他知识判断某地的天气特征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会根据有关资料判断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及后果
●以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详细内容:
第一单元:行星地球复习课教案(2课时)
1.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几种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而形成的)
3、九大行星和小行星带(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4.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了解)
九大行星的某些特征 三大类行星的结构特征 运动特征
类别 距离 温度 体积质量 密度 卫星
水星 公转轨道偏心率、倾角较大,无卫星 类地行星 距


近 高 都 小 大 很少或没有 共面性: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各大行星的轨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都很小。同向性:公转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近圆性:公转轨道近似正圆,大多数行星的公转轨道偏心率不超过0.1。
金星 逆向自转,无卫星,距地球最近
地球 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火星
木星 质量,体积最大,有光环 巨行星 距日较远 较低 都

大 小 多
土星 卫星最多,有20多颗
天王星 自转方向特殊 远日行星 距太阳远 最低 居中 居中 都有
海王星
冥王星 体积、质量最小,公转轨道偏心率、倾角较大
5、存在生命的星球(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液态水的存在)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 000K。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3(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4太阳能量的来源——在高温高压下,太阳中心产生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为光球、色球和日冕。
2).光球层厚约500千米,表温约6000度。太阳光基本从这里发出。光球表面的黑斑点,叫做太阳“黑子”。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
3).呈现玫瑰色的太阳大气层为色球层,厚约几千千米。色球层在短时间内有突然增亮的现象,叫耀斑。黑子和耀斑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它们的活动约11年为一周期。
4).最外面的一层,叫日冕。它的亮度仅为光球层的百万分之一。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为:黑子和耀斑增多则干扰或中断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带电离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产生淡绿色和红色的极光;带电离子流还产生“磁暴”现象。
6)太阳的外部结构
层次 位置 概念 厚度 亮度 温度 太阳活动
光球 里
外 明亮发光的太阳表面


高 黑子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色球 光球外呈玫瑰色的太阳大气 耀斑
日冕 色球外很稀薄的完全电离的太阳大气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黑子、耀斑增多 影响无线电通讯
干扰
②带电粒子流 产生“磁暴”现象
③带电粒子流 产生“极光”现象(两极地区)
1.3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恒星日和太阳日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360 的真正周期,它和太阳日有什么区别?差异是如何产生的?这是理解地球自转周期的难点。
如图,在E1的位置,★、地心0和P点在一直线上,此时★发的光直射P点所在经线,即★位于P点的上中天,假如地球只自转不公转,自转360 后,P点回到现在的位置,★又位于P的上中天。但地球一边自转一边还在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因此当地球自转360 后到达了E2处,★、P点、地心不在一直线上,★要再次出现在P的上中天必须再转过角a ,所以当选定天空中某一天体作为参照物时,它连续二次出现在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事实上地球是自转了360 +a,参照天体离地球越远,a越小,当选择距地球无穷远的恒星作为参照物时,a趋向于O。
3)地球自转速度
A角速度全球(除南北极点)都相同
B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注:纬度60度的地方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
2、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可以简单讲述作为对地球自转方向的巩固
2)地球公转的周期:
365天6时9分10秒
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
(较慢29.3km/s)
3、晨昏线(圈)
1)晨昏圈概念
2)晨昏线的画法(如右图)
4、时区、区时、日界线:
①时区由于地球运动(主要是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便产生了不同的时刻(地方时)。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向东向西各7.5°,为中时区(或零时区)。中时区向东、向西各划分成东一至东十一区、西一至西十一区。东经172.5°~180°,西经172.5°~180°,各7.5°分别被称为东十二区、西12区,合起来成为一个区。即东西12区。每个时区都从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如:中时区用零度经线的地方时,北京时间(东8区)用120°E经线的地方时;东西12区用180°经线的地方时。
②区时(已知两地时区,计算两地时差);相邻时区的时差(区时相差)1小时。时差计算:若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相减,即为所求时差。若两地位于东、西不同时区,则两地时区数相加,即为所求时差值。(当然,用作图的方法求时差则更直观)。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方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即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的时区的东侧时,取:“+”,反之,取“-”。
③日界线:国际上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即东西12区区时相同,日期相差1天。由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日期减一天。反之,日期减一天。需要强调的是: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目的是为了方便某些国家居民生活。而避免通过陆地。例一:当北京时间为9月5日6时,求伦敦、洛杉机(118.5°W)的日期、区时?(见图示)。
伦敦的区时=北京的区时-时差=6-8=-2,即9月4日22点。(24-2)。
洛杉机的区时=北京的区时+时差=6+8=14,即9月4日14点,(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5、公转规律总结: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可研究总结为:
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
随纬度而变化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规律 6月22日前后达最大值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12月22日前后达最小值
随季节而变化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情况与上相反
每年太阳直射两次,可达最大值
回归线间地区
当地冬至日时达最小值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原因可总结归纳为:
存在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地轴指向不变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球表面热量差异
昼夜长短的变化
同一纬度,不同时间 四季更替
不同纬度,同一时间 形成五带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 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1000
2900
5000
6370 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 上地幔 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 外核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 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3、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典型例题讲评
读图回答:
(1)表示全球昼夜平分的是图______________
(2)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图______________
(3)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的是图___________
(4)北极点太阳高度最大的是图______________
(5)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经度相同的是图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问题(1)-(4)首先要判断四幅图分别表示二分二至的哪一天,判断的明显依据是南北极地区的昼夜情况:如晨昏线正好经过南北极点,则该图表示的是春秋分的情况,如图A;如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则该图表示的是夏至或冬至的情况,如图C、D,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为北半球的夏至;图B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方向,且极圈内出现极昼,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冬至的情况。作出上述结论后,再回答问题就极其简单了。问题(5)太阳直射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时,在图上该经线正好位于白昼的中间,图上打★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图A为45 E,图B为90 E,图C为45 E,图D为0
答案:
(1)A(2)CD(3)B(4)CD (5)A和C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