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要撤三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21:27:03
康熙为什么要撤三藩

康熙为什么要撤三藩
康熙为什么要撤三藩

康熙为什么要撤三藩
在处理吴三桂的问题上,有多种方案可供康熙选择:一是信守诺言,保持这几个藩王的权力的利益;二是学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和平解决;三是不急于撤藩,拖下去以渐变方式解决;四是以战争的方式一次性解决. 其中第一条是康熙所不愿实行的,不论当初其祖上信誓旦旦的作出许诺,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了盟约,他都会赖个一干二净的.至于第二种方案,可以设想,但也未必能行得通.比较可行的是第三种办法.施行这三种办法都是有可能避免战争.但是,康熙帝采取了第四种办法,即最不合理的,损失最惨重,危险性最大的一种. 即使以战争方式解决,也可以各个击破,也就是三位藩王不要一次性解决,而先处理那些军事力量较小,号召力较差的,如耿精忠,或内部矛盾很大的,如尚可喜等,先严密控制广东、广西、福建.以好言温语让吴三桂觉得他这个亲王比另外两位藩王高的多,事实上是分化孤立了他们,大大减少了对吴三桂的支持力量. 最合理的是即拖下去,一点点地处理,就有可能和平解决. 上文已经讲过:吴三桂所干的那些坏事根本就构成不了必须立即撤藩,乃至发生一场战争的理由.如果清政府不在触犯其即得利益方面走得太远,很难设想吴三桂会主动挑起战争.这样,就有了拖下去的条件和基础. 吴三桂起兵时六十二岁,已经是老人了,起兵后六年就死了.如果拖个五、六年,即使他不死,但已经极为衰老,也就造不动反了. 在吴三桂决心起兵反清后,下令三军到昆明郊外校场阅兵,他在校场上飞身上马疾驰,连发三箭,箭箭中目标,然后他还演练各种兵器,搏战进击运用自如,技法高超,似乎不减当年.这当然会极大地激励部下随他起兵的信心.设想如果他再老一些,玩不动这些把戏,不但激励不了部下,也很难说他自己还会有信心. 如果他先病死了,叛乱的事当然不会绝对没有,但却不可能有这样大规模的战争了.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吴三桂起兵时,有许多云南贵州以外的地方军事长官响应,他本人的号召力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有不少都是他的老部下,没有了他,那些人会不会响应叛乱,就很难说了. 二是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是满清皇帝的额附,是顺治帝的妹夫,他是忠于清朝的.当康熙帝决定撤藩,吴三桂决意造反,要秘密把吴应熊从北京接回云南,他不愿回去,结果只把他的儿子,也就是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秘密接走.若吴应熊延袭了平西亲王爵位,是会听清朝皇帝的话的,这场战争也就打不起来了.即使吴三桂的有些部下要打,其规模也会小很多. 三是吴三桂统军打仗能力在当时确是第一流的.在他造反后,势如破竹,一气占领了大片土地, 六十七岁时病死于湖南衡州,孙吴世璠继位,此后,吴军兵败如山倒,三年后,康熙二十年,清军入昆明,战争结束.没有了吴三桂,即使有造反的,也较容易压下去. 也许有读者会提出疑问,吴三桂和他的忠诚部下,都是一些降清的原明朝将军或农民军叛逆,多是些没有廉耻的悍将,即使清皇朝想拖,想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谁也不能说他们不会搞叛乱.吴三桂及其嫡系亲信这种货色,说他们是人,还不如说他更像条狗,有时能为人效劳,有时则表现如一条疯狗,会咬自己原来的主人.吴三桂这只狗咬了原来的主人明皇朝,又咬了差一点成为他的主人的李自成,最后咬了自己的新主人清王朝. 其实,正是因为吴三桂及其嫡系亲信只不过是些没有政治头脑、没有长远目标的骄兵悍将,给他们些适当的甜头,他们就可能会满意.在很长时间中,他们除了对满清政府继续效忠外,一心想的就是如何能继续保有即得利益.如果当时康熙帝不急忙撤藩,即在实质上逐步限制清初封给吴三桂等人的权力,但却大体维持其既得经济利益,实在是看不出吴三桂及其部下一定会造反. 吴三桂及其部下并不是不可控制的疯狗,在很长的时间中,他的表现只是一条极有用的、忠顺的走狗而已.只是康熙帝过分地触犯了他的利益,他才表现出疯狗的那一面. 康熙处理吴三桂问题时,使清皇朝处在极大的危险之中. 如果吴三桂能够为广大老百姓创造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或至少向老百姓许诺可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也许一些老百姓可能支持他,但是,他只迷信武力,没有设法将他们的起兵和汉族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某种结合,那怕只是表面上的;吴三桂及其谋士们也没有设法使他们的起兵名正言顺,设法取得怀念明朝的人的支持,例如扶持或假装扶持明朝姓朱的皇室为主子.这样,吴三桂就明摆出一付只是因为撤藩侵犯了他的即得利益起兵的,是一场赤裸裸的争权夺利的战争,是得不到较多的支持的. 而且,吴三桂在战略上犯了大错,在占领湖南后就没有进兵长江下游,或急速北征.幸好,吴三桂及他的亲信中,没有一个可称得上是目光长远的政治家,否则,这场战争的结果会是什么样,谁也无法预料. 总之,康熙处理吴三桂时,在策略上犯了极大的错误,他最后成功,战争没有对清皇朝有更大的威胁,实是他幸运. 由此可见,和吴三桂间的战争,不但可以避免,而且从清政府的利益而言是应尽力避免的. 拖下去,就年龄而言,优势尽在康熙这一边.但是,也正是康熙太年轻,把非常危险的事看得太轻了,冒然撤藩挑起战争.如果是康熙在亲政二十年后处理这类事,必是另一种策略,拖下去的可能性极大. 本来可以避免的战争,却打了八年,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有何正义可言?说它是不义的并不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