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这个名称的来源?有什么重大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23:36:05
中华民族这个名称的来源?有什么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这个名称的来源?有什么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这个名称的来源?有什么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这个名称的来源?有什么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一词是由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之“民族”一词相互结合而成的.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
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但是梁启超也创造了东方民族一词,他于1899年所撰之《东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译西籍,袭用其体例名义,天野为之所著万国历史,其自序乃至谓东方民族”.
中华本为汉族自称
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使用,从上下文来说,梁所说的“中华民族”当指汉族,确切地说,指的是古华夏族和从华夏族发展至今,不断壮大的汉民族.他在该文中,在“黄帝子孙”一词特别注文指出:“下文省称黄族,向用汉种二字,今以汉乃后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
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7次以上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明确地指出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 .”

杨度、章太炎和黄兴皆有使用
1907年,继梁启超之后,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成为“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是年5月20日,他在《中国新报》连载的《金铁主义说》一文中,在与梁基本相同的意义上,即“中华民族”指的是汉族,也多次使用“中华民族” .
革命派的重要代表之一的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一文中,也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仍指汉族.
1924年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提出了他的民族定义,孙中山先生则认为构成民族有“五种巨大的力”,其中最大的力是“血统”,其次是“生活”,第三是“语言”,第四是“宗教”,第五是“风俗习惯”,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不是武力征服得来的.孙中山的理解是正确的符合了日本以及西方对于民族的理解.
1926年蔡元培在北京写《说民族学》一文,认为民族的特征是“血系、语言、住所、习惯、宗教、精神体系”.这也是对民族的正确解释.
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3月19日,革命派领袖黄兴,刘揆一等领衔发起的影响很大的“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后改称“中华民族大同会”,这里的“中华民族”一词的含义已经不再是专指汉族,而是指当时中国国境内的所有民族,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同时,在上海等地的一些地方官员,还发布《化解种族见解之文告》,禁止商人,报纸广告,公私函使用“大汉”字样,以示民国民族“大同主义”.
中华民族涵义扩大
1911年12月1日,一些蒙古王公在沙俄的指使下,在库伦成立了以哲布尊丹尼为“大汗”的所谓“大蒙古帝国”.
针对这样的分裂行为,1913年初,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召开的西蒙古王公会议,内蒙古西部22部34旗王公一致决议“联合东蒙反对库伦”,
并通电全国申明:“数百年来,汉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当一体出力,维持民国”这示第一次在政治文件中,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共同决议宣告自己的民族属于中华民族.
作为民国的总统袁世凯,此时也在涵盖中国境内所有民族意义上“率先”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而这一较早使用,也恰恰示发生在处理此次蒙古分裂行径过程中,他致书库伦活佛哲布尊丹尼写道:“外蒙同为中华民族,数百年来,俨如一家”.
此后,“中华民族”一词时已不在专指汉族,而是泛指中华各个民族的观念已经开始普及.可是,“中华民族”在少数民族的语言里是不能翻译的,只能依靠汉语使之存在.比如,藏语里的中国人是rgya mi,指的是汉族.藏语是没有中华一词的.同时维吾尔语的“中华民族”是jungxua milletliri,只是汉语的音译.蒙古语的中华民族是doomd in wended ten(族民华中)也仅仅是音译,没有本民族语言的意义.

“中华民族”趋向融合
民国初期,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角度自觉公开地标举再造现代“中华民族”旗帜的第一人是李大钊.1917年2月19日和4月18日,他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和《大亚细亚主义》两文,针对日本人宣扬的以日本民族为中心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了中国人应该激发出以各民族融合为基础的“新中华民族主义”的自觉,“则前之满云,汉云,蒙云,回云,藏云,及至苗云,瑶云,举为历史上残留之辞,今已早无是界,凡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云.”李大钊这里的“中华民族”指的是融合中华各个民族后的新民族.可是融合论是背叛了民族学,民族的融合必须是“一切被融合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被融合民族的消亡”.显然,谈融合就是否定了56个民族的存在.
1922年,最早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梁启超撰写《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究》,他在书中一方面指出“中华民族”通常指的是汉族,同时又指出“中华民族”包括中国各民族认同的一体特征,他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又‘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斯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并具体指出“故凡满州人今皆中华民族之一员也”.明确指出:“近四百年来,民族主义日渐发生,日渐发达,遂至磅礴郁积,为近世史之中心点,顺兹者兴,逆兹者亡.”梁启超毫不动摇的坚信,要使中国不亡,必须推行民族主义.但是一个民族的融合必须是语言文化宗教习惯的融合.从政治上谈融合势必被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所不耻.
“中华民族”涵义的演变
梁启超的“多元混合”说 1905年,梁启超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杨度的“文化族名”说杨度在1907年发表了《金铁主义说》一文,将中国解释为地域观念,将中华阐释成文化一统,把中华民族归之为文化族名,所有生长于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民族经过交流融合,已经不可分割地形成了一个中华民族.这里,杨度将中华民族的含义赋予了现代文化人类学的意蕴,颇具文化色彩和理论意义.
章太炎的“汉族中心”说章太炎并不反对杨度乃至梁启超用中华民族来概括中国各民族的论断.他与杨度所不同的是:一是坚持要以汉族为中心;二是要由汉人组织政权;三是以汉族来逐步同化其他少数民族.众所周知,章太炎是一个汉族中心主义者.但他在这里表述的观点较其1903年前后宣传的民族复仇主义已经有很大的转变.
孙中山的“五族共和”说 一向倡导“革命排满”的孙中山也接过了“中华民族”的旗号,在1912年进一步提出了“五族共和”,号召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来达到民族融合和民族和谐.
中华民族内含
中华民族并非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上,具有相同血系、语言、住所、习惯、宗教、精神体系的真正民族,而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
所谓重大意义,就是在政治上号召群众用的,很有种族主义色彩.现在在某国用来团结少数民族的专用词汇之一,实际潜台词跟章太炎的汉族中心说一样.

古时候称中原地区为:中华
当时的中华地域很小,后来由于很多少数民族的融合以及地域的扩大。
中华民族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