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各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1西汉削弱相权的措施及效果、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及效果2隋唐削弱相权的措施及效果、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及效果3宋削弱相权的措施及效果、削弱地方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3:32:43
辛苦各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1西汉削弱相权的措施及效果、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及效果2隋唐削弱相权的措施及效果、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及效果3宋削弱相权的措施及效果、削弱地方权

辛苦各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1西汉削弱相权的措施及效果、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及效果2隋唐削弱相权的措施及效果、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及效果3宋削弱相权的措施及效果、削弱地方权
辛苦各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1西汉削弱相权的措施及效果、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及效果
2隋唐削弱相权的措施及效果、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及效果
3宋削弱相权的措施及效果、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及效果
4元削弱相权的措施及效果、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及效果

辛苦各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1西汉削弱相权的措施及效果、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及效果2隋唐削弱相权的措施及效果、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及效果3宋削弱相权的措施及效果、削弱地方权
1、西汉
汉朝设立“中朝”:机构西汉自汉武帝时起,为加强皇权,便宠信近臣,令其充当中书令、侍中、给事中等高级侍从官职,出入禁中,与闻国政.这样,管理国家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以便皇帝控制,因而出现了“内朝”与“外朝”之分.由侍从皇帝的宫廷机构组织构成“内朝”,掌握了决策国家政务的权力;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构成“外朝”,却逐渐退居到仅只执行政务的地位.“内朝”也就是“中朝”.由此可知中朝消弱了相权.
2、隋唐
隋唐设三省六部制:隋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成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明朝废除了丞相就不用解释了.
3、宋
宋朝设中书门下,为了分散相权,又增设了“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4、元(元没有削弱相权,反而加强了相权)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边远地区,设十一个行中书省分区统辖.

1.西汉削弱相权的措施:设立中朝也叫内朝,内朝由皇帝的亲信、内侍组成,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是中央集权的一种手段。 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及效果:有三个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刺史一名,负责监察地方高官。
2.隋唐削弱相权的措施:三省六部制
3宋削弱相权的措施:两府三司制,两府包括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其长官称“三司使”,掌...

全部展开

1.西汉削弱相权的措施:设立中朝也叫内朝,内朝由皇帝的亲信、内侍组成,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是中央集权的一种手段。 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及效果:有三个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刺史一名,负责监察地方高官。
2.隋唐削弱相权的措施:三省六部制
3宋削弱相权的措施:两府三司制,两府包括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其长官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之事,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三句话 收精兵、制钱谷、削实权
4.元削弱相权的措施及效果、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及效果 这个不了解,元代的制度是废除三省只保留中书省,地方上开始实行行省制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