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评论古代名人文章至少3则,不是过于常见的.中外皆可,中国优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9:50:01
求评论古代名人文章至少3则,不是过于常见的.中外皆可,中国优先.

求评论古代名人文章至少3则,不是过于常见的.中外皆可,中国优先.
求评论古代名人文章
至少3则,不是过于常见的.中外皆可,中国优先.

求评论古代名人文章至少3则,不是过于常见的.中外皆可,中国优先.
李白,武则天,文天祥
  费了老鼻子劲了
  强烈要求最佳答案
  李白李白李白李白李白李白李白李白李白李白李白李白李白李白李白李白李白李白李白李白李白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古风》第三十九.并对因谄事帝王而窃据权位者的丑态极尽嘲讽之能事,如: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在杜诗中一样重要.
  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轻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李白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而成为诗坛巨星的.
  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生活如同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这当然不是说生活中没有悲哀和痛苦,但诗人的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所谓“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襄阳曲》之四),就是他旷达心态的写照.
  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如《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只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诗中构想道:“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这里没有嗟老叹卑的哀惋,却用“劝酒”的天真想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诗中说:“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又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具有英风豪气,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例如他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他笔下的山峰高耸峻拔,峥嵘奇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
  同时,李白又写了许多具有晶莹透剔的优美意境的山水诗.例如“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等.这些诗以明朗纯净取胜.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凭倏来飙起的感兴泼墨写意,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有着“同构互感”的微妙的呼应关系.例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中的“浮云”、“落日”,既是眼前景,又是古诗中有着特定情感内容的比兴意象,意谓游子一去如浮云飘泊无止,故人惜别又似落日依依,缘情布景而不留凿痕.又如“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首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和时辰,又用“云”和“雁”的意象喻指离别和远行.此外如“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游南阳清泠泉》)等等.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这里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所有这些诗篇,都无不是以理想的光轮使日常生活题材焕发出诗意的丰采.
  武则天武则天武则天武则天武则天武则天武则天武则天武则天武则天武则天武则天武则天武则天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在我国山西文水县的南徐村武士篗的家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了.谁会想到:正是由于她的存在,中国历史上才有了第一个女皇,这位女皇的美丽、气魄与胆识、才华与远见,都使人们永远地记住了她的英名,中国历史也因为她的杰出贡献而永远地记住了她的辉煌.她就是才高八斗、叱咤风云的武则天.则:法则;天:自然规律.我们从她非同凡响的名字上看,也许早已注定了她的辉煌吧!
  于陕西省乾县梁山的乾陵,是武则天与她的夫君唐高宗长眠的地方.当时根据武则天的遗愿,唐中宗不顾一些大臣的反对把武则天的灵柩从洛阳护送到长安,与唐高宗合葬在一起.这里的高山呈现出中国女皇威严与美丽合而为一的神韵,她头枕梁山,脚踏渭河.八百里秦川的烘托更显示了武则天博大的气魄与襟怀.
  雄伟巍峨的乾陵脚下,一群由各国使臣组成的方阵被刻成了石雕象,这就是所谓六十一宾王像,他们永远地供奉在大唐皇帝的陵前.他们都是做什么的?从哪里来的?我们仔细看看他们的装束就能知道:用今天的话说,这些人就是中国周边那些小国家派来的特使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等的代表.当时的中国十分强大,中国周边的小国基本上都是我们的臣子,每年都要给大唐进贡的.位于山东德州的苏禄王墓就是当年菲律宾派来上供的使臣,因病死在德州.至今这里的百姓也还都是当年苏禄王以及随员的后代.
  乾陵署名刻像碑就是当年长安葬礼盛况的历史见证.据《唐六典.主客郎中员外郎》记载,高宗武后时,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就连远在东海的日本也前来朝贡.可见武则天领导的武周朝是多么强大.这个强大的中国无论在当时或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辉煌.
  这不是帝王陵前的丰碑吗?为什么却看不见位帝王歌功颂德的文字呢?这的确就是陵墓前的丰碑,可它恰恰就是没有文字!
  没有哪个皇帝的陵墓是这样的.这座高高大大的石碑上,竟然没有歌功颂德的文字.而没有文字的丰碑恐怕才是最为永久的,它会使人觉得文字的份量太轻,文字的表达也太有限,而没有文字的丰碑才是无限的、永恒的丰碑!
  虽然这座丰碑上不琢文字的确切原因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但正是有了这样的疑惑,更引发了无数专家学者研究的兴趣,也更为历史留下了意味深长的思考.
  武则天生活的家庭也不是寻常的家庭.母亲杨氏从小不屑女红,阅史披图,眼光远大.其父武士篗是个极有财力的木材商人,资助并辅佐李渊父子建立唐朝,成为皇室的重臣.自幼聪颖过人的武则天少时期就跟随父母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对于政治和治国之术十分了解,有着远大抱负的武则天,自然做好了她今后人生之路的铺垫.武则天14岁时就因为天生丽质被选入宫中,作了李世民的才人.才人也就是皇宫中地位不高的妃子.后来,又因为她过人的美貌与才智成为太子李治的最爱,终于成为宫中权利争夺的胜利者.
  武则天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很大的.“劝农桑,薄赋徭”,商业、农业、手工业都有很大发展.人口也从高宗初年的380万户增加到615万户.当时的边疆并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而北边的突厥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则天一面组织反攻,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一面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办法推广到甘肃张掖、武威、内蒙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对于在屯田中有巨大贡献的楼师德,武则天特致书嘉勉,书中特别指出,由于屯田,使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咸得支给”.
  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武周,明显推动了民族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太后颇涉文史,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以成风”.沈氏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首先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制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她亲临考场主持考试.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做文章.文章的好坏是取仕的主要标准.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于是极大地刺激了出身贫贱的广大百姓读书学习文化、学习治国本领的热情.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正是这种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峤、宋之问、沈全期、杜审言、陈子昂都是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在天文、医学、史学、雕塑、绘画、音乐、舞蹈、诗词歌赋方面也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武则天本人的素质和自觉提高妇女地位的努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她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七岁能诗,14岁入宫后,其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称她“素多智计,兼涉文史”.《新唐书·艺文志》集部著录有武后《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卷,只可惜没有流传下来.现存的只有《文苑英华》、《唐诗纪事》等书中所收的诗文一百多篇.
  武则天有意识地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可谓惊世骇俗之举.它除了建言父在,子为母服丧三年外,还在并州宴请亲族邻里时,于内殿专门会见与会的妇女.她曾命文士编撰了《列女传》,大力宣扬妇女中的杰出人物.过去后妃参政,都只是作为一种个人行为出现,因此他们最多也只能走到临朝听政这一步.武则天大力提高妇女地位的做法,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男尊女卑的社会局面,但也确实使当时的妇女得到了一个相当宽松的社会环境.
  山西文水南徐村,是武则天的故乡.这里的则天皇后庙也是始建于唐朝的,不过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武则天像,是这些年才又重新雕造的.据这里的知情人介绍,今天我们看到的则天皇后庙是老百姓自发捐资修建的.
  武则天生得很美,但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无法了解她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只能根据历史线索去理解她的美.不过,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一个天生美貌的女人,又具有那么出众的文才,一定是最美的女人.否则皇帝三宫六院,怎会偏爱她一人呢?太宗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做尼姑时,她的一首小诗就足以令李治倾倒.于是王太后、萧淑妃都成了宫中权力地位角逐的失败者.
  武则天诗曰: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彼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皇帝也是男儿,当然倾心于文才如此杰出、相貌如此超众的美女子,当然也就战胜一切困难把武则天接入宫中.
  武则天除精通史籍诗文之外,还精于书法.尤其精于飞白书和行草书.所谓“飞白”就是在笔画中具有丝丝露白特点的书法,难度极大,但看上去却极为高雅.武则天当年曾以飞白书把大臣姓名写出来赐给他们,有大臣就上表说:“蒙恩作飞白书,题臣等名字垂赐,跪呈宝贶(kuang4),仰戴琼文,如批七曜之图,似发五神之检.冠六文而首出,掩八体而孤骞……钟繇竭力而难比,伯英绝筋而不逮.则知乃神乃圣,包众智而同归;多才多艺,总群芳而兼善.”武则天的书法造诣于此可见一斑!
  行书是介乎楷书、草书之间的书体,遒劲潇洒,既可方便多数人辨识,又可进行艺术表现.武则天临摹二王的行书,又具备自己的特点.当时有大臣上表这样说道:“臣于梁王三思处见御书杂文尺牍,凡九十卷,跪发珍藏,肃承瑶检.天文景烁,璧合而珠连;圣理云回,鸾惊而凤集.究黄轩鸟迹之巧,殚紫府结空之势.偃波垂露,会宝意而咸新;半魄全曦,象天形而得妙.固已奇踪绝俗,美态入神,掩八体而擅规模,冠千龄而垂楷法.……实可谓天下之妙迹,域中之奇观者焉.”此表虽有溢美之处,但也道出了武蛱煨惺榈纳詈窆ατ胩氐恪?/FONT>
  在文字上,武则天大胆改革,增减前人笔划,创造了十九个汉字,被天下广泛用之.她为自己取名为“ zhao ”,这个字的字义一看即明,明月当空,名君当世也.
  虽然武则天所造汉字都是为了她的政治目的服务的,但通过这些汉字,我们却能看到她的才气和非凡的智慧.你看:这永享万世帝业的愿望在她所创造的年字中得到了体现;她唯恐臣民二心,故以“一”、“忠”为“臣”;她强调正统,就以“正”、“主”、“长”为“圣”;她祈祷自己安康长寿,就以“主”、“永”、“全”为“证”;以自己登基称帝为天意,故以“天”、“大”、“吉”为“君”;她还根据日中有金鸟、月中有玉兔的传说,以及象形的原理创造了“日”、“月”、“星”等字.“天”、“地”、“正”、“国”,借用古文篆字以示复古之意.
  武则天留下来的书法资料不多,有《荐福寺碑》题额、为《崇福寺题额》,只有《升仙太子碑》是武则天亲自撰文并书丹镌刻的碑刻.这块碑刻于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六月立,现存于河南省偃师县缑山仙君庙.共有行草书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有飞白书碑额.碑阴刻有武则天《游仙篇》诗文,是武则天76岁时所作,碑阴书法为薛曜正书书丹.明赵涵《石墨镌华》说:“碑首升仙太子之碑六个大字,飞白书,作鸟形,亦佳.飞白书久不传于世,此其仅存者耳”.碑阴还有薛稷、钟绍京等人的题名,其书法笔迹也皆艳丽,遒劲得法.
  《升仙太子碑》旧拓本八行“升仙太子”之“仙”字未损.有正书局、日本二玄社、香港书谱出版社皆曾影印.
  《偃师县志》有载:“后初得晋王导十世孙方庆家藏书迹,摩拓把玩,自此笔力益进,其行书有丈夫气.今观其草法极工,有乌丝方格,尚似章草及皇象书”.
  纵览武则天《升仙太子碑》书法,于飞白书恰有此碑才得见奇妙,“升仙太子之碑”六个大字飘飘欲仙,且是大气磅礴.以往在我国书法典籍中常常提到飞白书,而并不见其书迹,《升仙太子碑》碑额这六个飞白大字终于填补了这一缺憾.我们得以观赏当时的飞白遗迹实在难得.尤其是一位76岁高龄的女性以飞白书创作此文,不得不令人赞叹!
  《升仙太子碑》的正文,语势畅达,气象恢宏,虽多僻语典故,然亦无碍文思,有的段落语句俪偶甚工,情韵无穷,读来令人回肠荡气,不禁为之赞叹!不过这里大力铺陈,着意夸饰,前后或有似曾相识之处,武则天为文比之文书,书胜其文!“升仙太子碑并序”几字,其草书书法雄强纵肆,法度森严,其书风遒劲潇洒,笔势婉转流利,结体宽严适度,落笔铿然有声,既得二王神笔,又有自家面目.字里行间都透出一种大丈夫的豪气.若不是有史所载,有文可依,又有谁会相信如此大手笔竟会出自一个女人之手呢?
  楷书的规范到唐代已经真正成熟并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这里的用笔以及造型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武则天竟然已经把欧柳的特色纯熟地运用到自己的笔下,“大”字的开张不失端稳;天”字的流畅不失谨严;“神皇帝御制御书”几字,在大小变化中不失协调,在用笔的方圆交替中不失统一;不仅如此,她还在两个“御”字的笔画造型方面有意区别,变化出新,在既变化中又相联系,在风格的统一中实现了各有特色.这样的巧妙创造决不是某种偶然,而是武则天深谙书法规律的切实流露与体现!
  品味《升仙太子碑》的书法,无怪乎当代著名书法家谢无量先生发出这样的感慨“自来妇女亦无此大手笔”.
  《升仙太子碑》也是我国行草书碑刻中最早的一种,当然她更是我国第一个由女人写的碑.两千多字都是由她亲撰并书丹,其中“口”字和撇捺等笔,专袭王羲之偶有的方折,如此加重笔力,使得字态英迈奇崛.“门”字右边的竖划,十分坚挺有力,显得大刀阔斧.所以许多书法家称赞武则天的草书,仅次于孙过庭的《书谱》,实不过分.
  《宣和书谱》的作者当然极为挑剃,虽对武则天的书法横加指责,但最终也还是不得不承认其“行书有丈夫气!”
  由于武则天爱好书法,善书就被列为入士的重要条件,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迅速出现了许多书法家.如陆柬之、贺知章、孙过庭、李邕、王知敬、薛曜、贾膺福、韩景阳、徐峤之、王绍宗、钟绍京等.
  书者,抒也.如其才,如其学,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
  伟哉,武则天,奇女子也.
  文天祥文天祥文天祥文天祥文天祥文天祥文天祥文天祥文天祥文天祥文天祥文天祥文天祥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著名爱国七言律诗,作于诗人被俘后的第二年.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的最后据点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战败被俘的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过零丁洋,元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表明以死殉国的决心.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也是文天祥的代表作.
  一、凄楚之情荡气回肠
  诗的开篇追述自己早年入仕的机遇以及后来抗元兵败的经历,首尾两件事以概其余,呈现出时间的跨度,蕴含了诗人为国为官的种种辛苦;既而指出当时的局势:国家山河支离破碎,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回首往事的残酷,瞻念国家的灾难,感喟身世的坎坷,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由对往事的痛苦回忆和对国家时局的殷忧回到现实,孤军勇战、兵败被俘的诗人如今被囚禁在零丁洋的战船上,孤苦伶仃,身不由己,诗人心灵的痛苦颤栗不言而喻.这里诗作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也把诗人的哀怨之情推向高潮.
  二、慷慨之志感人肺腑
  从构思来看,前六句把诗人悲愤伤痛的情感渲染到极致,后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人难免一死,诗人愿为国而死,舍身取义,留下一片丹心,照亮史册.诗歌直抒胸臆,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也成了后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三、斐然文采超凡脱俗
  文天祥二十岁考取进士,从这首诗歌也可以看出诗人超凡的文才.“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贴切的比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境遇,蕴藏着极为深挚沉痛的情感,而诗人又着以“风飘”“雨打”,更凸现出情景的凄苦.“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诗人巧妙地撷取“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使两个具有双层含义、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表现出昔日“惶恐”与今日“零丁”的情状,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这两句对仗工巧,语意双关,浑然天成,别有情味,令人百感交集,读之怆然泣下,可谓诗史上的绝唱!
  总之,这首诗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表现手法别具匠心,是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