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那个“水则”!谢谢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3:27:05
“都江堰水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那个“水则”!谢谢啦!

“都江堰水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那个“水则”!谢谢啦!
“都江堰水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那个“水则”!
谢谢啦!

“都江堰水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那个“水则”!谢谢啦!
都江堰工程初具规模,开始发挥效益后,为了掌握水情变化,设置了大量水位的标志——水则.
那时的水则,不同于现在的水尺,而是采用石人、石马,以测量水位高低和淘滩作堰准则.《华阳国志》记载:"江水又历都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
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约: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这里所说的都安县,即今灌县.所谓"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意是枯水位不低于脚,农田用水才不致发生旱灾;最高水位不要过肩,否则会发生洪灾.有趣的是,这是与江神约定,要它按此要求放水,不得过多过少以碍民生.
石人有多高呢?从岷江洪枯水位分析,紫坪铺有记载的最大洪水在1964年,最高洪水位七四八点三七米,相应流量五四八0秒立方米,当年最枯水位七四三点一八米,相应流量一三二秒立方米,水位差五点一九米,可以想象石人的高应在五米以上.
除石人外,相传李冰创建都江堰时,曾在内江的凤栖窝下埋了石马,作为淘滩准则.史籍中就有"都江口旧有石马埋滩下"和"河底当年准石马"的记载.即是说,岁修时淘挖凤栖窝段河床,深度以发现石马为准.这秦代故物石马,大致在明代毁于洪流,后来用卧铁取代.卧铁是埋没在凤栖窝河床下的三根铁柱,长一丈,径五寸.一根是明万历四年造,上书"永镇普济之柱";一根是同治三年铸,有"缵绪遗则之柱"六字:一根是1925年至1929年间铸,上书"署理成都水利知事官兴文造",至今尚存,仍作淘滩准则.
都江堰用刻划水则观测水位,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是宋代.《宋史·河渠志》载:"离堆之趾,旧石为水则,则盈一尺,至十而止,水及六则,流始足用,过则从侍郎堰、减水河泄而归于江."宋代在三道崖的石壁上已刻有水则,每则一市尺(后称一划),共十则,水位到了六则,流量就能满足灌溉,超过六则,多余的水就从飞沙堰、平水槽溢洪道排到外江去.每年岁修飞沙堰时,都要用竹绳从北面的水则处向南面的堰顶比量高低,使飞沙堰顶高程作到平水则第四则.这说明,宋代对水位观测工作已前进了一步.
到元代.水则改为十一则,《元史·河渠志》记载:“北沙少东为虎头山、为斗鸡台,台有水则,尺之为划,凡十有一,水及其九则民喜,过则忧,没其则则团."从宋代的"水及六则始足用"到元代"水及其九则民喜",相差三则,说明元代灌区有所发展,需水量增大;或是水则位置有所改变,枯水位提高了.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将水则位置迁至宝瓶口的离堆对岸,清乾隆二十八年,离堆水则刻划剥落,重新伐石作水则于宝瓶口,也是尺之为划,共二十四划,春耕用水时十二划够用,汛期十六划为警戒水位.光绪年问,对都江堰水情变化相当重视,实行定期传报.每年清明节开堰时起(四月上旬)至处暑节止(八月下旬),正值农田用水之际,每五日具报水则一次,由灌、郫两县预备马匹,专马飞递;处暑以后,照常按旬传递具报一次,由成都水利同知申报军、督、藩、臬、盐、巡各道府.
1936年正式设立了宝瓶口水位站,施测项目包括水位、流量、水温、降水等,1944年上部水则被洪水冲毁,用木质水则代替.1951年由都江堰管理处改为石质水则,分上下内部,下部四至十六划,上部十六至二十五划,1961年加固离堆、宝瓶口崖岸时,在古水则旁,以吴淤零点高程为标准,浇成混凝土刻划.
如今,在都江堰渠首设置了紫坪铺、杨柳坪、二王庙、宝瓶口等以水位流量、推移质观测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专用水文站,灌区各主要干支渠,分别建立了配水测站、分水站和交接水站,以及平原区地下水观测井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江堰正在研究准备利用"闸门自控器"、"水位数传机"、"闸门集中调度控制"等设备,以实现遥测、遥调、遥控、遥讯,向现代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