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什么生物科技的新闻啊?求5篇关于最近的生物科技新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3:05:51
最近有什么生物科技的新闻啊?求5篇关于最近的生物科技新闻,

最近有什么生物科技的新闻啊?求5篇关于最近的生物科技新闻,
最近有什么生物科技的新闻啊?
求5篇关于最近的生物科技新闻,

最近有什么生物科技的新闻啊?求5篇关于最近的生物科技新闻,
中科院评选的2009生物科技新闻(2010-01-03 02:05:57)标签:“无癌”婴儿 中药 艾滋病疫苗 杂谈
1.基因筛选“无癌”婴儿诞生
1月9日,一个名叫“天使”(Angel)的小女孩来到人世.她的诞生,除了给自己的父母带来欣喜和宽慰之外,也同时在医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这是因为,她还有另外一个更为人熟知和公认的称呼——“无癌”宝宝,这样的身份注定她既是人类生育医学的里程碑,也是一个人类生育伦理的挑战者.
但孩子的父亲相信,这是上天赐予的最好礼物,因为她的降临终结了自己家族的噩梦:他的外祖母、母亲和姐姐先后患上了乳腺癌,她们体内都有一个变异的BRCA1基因,这个基因可让女性罹患乳癌或卵巢癌的几率达到50%到80%,而他本人也是这种变异基因的携带者.由于担心“我有可能把致癌基因遗传给孩子”,这个不幸家庭不得已向伦敦大学学院附属医院求助.
希望维系在一种被称作“胚胎植入前诊断技术”(PGD)的医学手段上.这项也被称为“第三代试管婴儿”的技术一言以蔽之,就是选择健康基因,放弃变异基因,那些具有遗传自父系的变异BRCA1基因以及其他致病基因的胚胎被摈弃,一家人如愿以偿,得到一个“无癌”宝宝,逃离了病魔的阴影.
事实上,“无癌”宝宝并不是第一个PGD试管婴儿.从1989年英国科学家发明该技术以来,在生育前针对某种遗传性疾病进行PGD筛选就成为常见做法,至今已有千余个健康宝宝出世.但此次胚胎筛选引发的争论焦点在于,此前PGD技术只用于筛选几种极为有限的100%遗传的家族病,还没有对只有50%到80%患病几率的癌症基因进行筛选的先例,将仅仅只是有可能患上乳腺癌的胚胎排除,显失公平.
很多人担忧,这种首开先河的做法会不会让今后胚胎筛选的底线逐渐放低,在生育前对孩子的相貌、智力、寿命等进行最佳基因组合,从而打开技术滥用的潘多拉之盒?现在,各类“设计婴儿”的技术层出不穷,人造子宫、人造精子和卵子等相关实验司空见惯,那么,当越来越多的非疾病生理特征相关基因被发现,当一个“定制婴儿”易如反掌的时代到来,人类将何去何从?
2.甲流全球肆虐,中药发挥独特防治优势
这是21世纪第一次流感大流行,也是40多年来全世界面临的第一次全球疫情.
4月的墨西哥,紧急实施的封城行动与人人自危的白色口罩,重现2002年春夏之际因SARS引起的惊恐画面.病人的血液样本显示,人类世界出现了一种新型流感病毒——甲型H1N1.拜全球化所赐,新病毒迅速波及5大洲20多个国家.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甲流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级别6级.
另一场时间竞赛也早已经悄然展开,全球4个实验室争分夺秒加紧研制相关疫苗.5月6日,加拿大宣布完成了对3个甲型H1N1流感病毒样本的基因测序工作;5月底,墨西哥专家掌握了病毒的染色体序列;7月22日,应对疫苗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分别开始临床试验;10月,各国民众相继开始接种甲流疫苗.全球卫生体系成功完成了一次通力合作.
而且,中药在甲流防治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首个与达菲对照进行循证医学研究的药物连花清瘟胶囊已被证实具有确切疗效,其对甲流病毒转阴率与达菲相当,退热时间优于达菲,缓解咳嗽、肌肉酸痛、乏力、头痛等症状均明显优于达菲,安全性高,而价格仅为达菲的1/8,在降低防治成本方面极有优势,目前已列入国家医保目录.
但这远远不是最终的胜利.世卫组织的最新疫情通报说,截至12月20日,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已造成至少11516人死亡.近两个月来,多国都出现了甲流病毒变异病例和耐药性病例,并且猪、猫和狗等与人类密切接触的动物感染甲流的病例也先后发生,病毒基因变异或与其他病毒重组成为最大的担忧,而跨物种间的病毒交叉感染则可能使疫情进一步扩大.
从SARS到禽流感,再到甲型H1N1流感,乃至12月在荷兰最新暴发并已致2300多人感染、6人死亡的Q热病(羊流感),短短几年里,警钟一遍遍敲响.环境污染、养殖业盲目扩张、滥用抗生素,使以往只在动物身上传播的病毒演变得越来越强大,而最终作茧自缚,自食其果的是人类自己.
3.艾滋病疫苗初现免疫效果
两种独立使用均无效果的疫苗,“双剑合璧”之后,竟然给长达20余年的艾滋病治疗领域带来了历史性的突破:世界上第一种具有一定免疫效果的艾滋病疫苗诞生了.
美国和泰国研究人员描述了这两种疫苗协同作战的策略,其一负责刺激免疫系统,使其做好攻击艾滋病病毒的准备;其二则担当“助攻手”,负责增强免疫反应.9月24日,研究人员宣布,1.6万名志愿者组成的世界最大的艾滋病疫苗试验人群历时6年的试验结果显示,新型“联合疫苗”可使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降低31%.这是科学界首次获得具体证据证明,研发艾滋病疫苗是可行的.
而就在一年前,一种因在猴子试验中获得明显成功而被认为最有希望的艾滋病疫苗人体试验宣告无果而终,被医学界称为“灾难性的失败”.新型疫苗的突出表现,无疑向处于阴霾之中的艾滋病防疫投射了一丝亮光.一时之间,“分水岭”、“里程碑”、“免疫效果从无到有的跨越”等众多溢美之词充斥着报章.
然而,31%这个数字固然令人振奋,但绝对无法让人就此安心.
有效疫苗应该至少能将感染风险降低50%,但新型疫苗的免疫效果远未达到可以大规模进入临床应用的标准.另外,新型疫苗的有效免疫期有多久?针对不同的艾滋病病毒,疫苗是否具有相同效果?这些问题都还没有答案.艾滋病防治工作也并没有因此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疫苗研制依然任重而道远.
果然,最新的打击在12月14日出现.来自“第五届非洲艾滋病疫苗项目论坛”的消息称,另一项由非洲多国参与、针对一种艾滋病防护制剂的大规模试验宣告失败.
毫无疑问,艾滋病病毒复杂的变异性预示着人类还将同这一终极顽症进行漫长对抗.但是,新型疫苗的有限效果仍然为研发工作指明了一个方向,在这条路上的点滴进展,都是在一步步接近成功.

转基因猴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28日宣布,他们培育出世界首批能够遗传转入基因的猴子。科学家在多只猴子体内植入一种“发光”基因,结果它们后代身上也出现这一特征。

  媒体报道说,这一技术将来或许可以应用到人类身上,用以治疗或预防某些遗传或先天性疾病等。但它因涉及伦理问题而颇具争议。

  突破

  这一研究成果28日刊登于英国知名学术杂志《自然》。研究人员选取灵长类动物中体型最小且繁殖能力强的普通狨猴作为研究对象,他们首先将来自水母体内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植入80个普通狨猴胚胎内,然后再将它们移入50只雌性普通狨猴的子宫。

  选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是为方便跟踪检测。最终共有7只普通狨猴怀孕,其中4只产下5只小猴。它们体内也都有转入基因,在紫外线照射下,它们脚底等处皮肤都发出绿色荧光。

  更为重要的是,其中2只小猴的生殖细胞内含有转入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而且研究人员利用其中1只再度培育出体内含转入基因的后代。

  参与研究的日本庆应大学教授冈野英之(音译)说,灵长类动物遗传转入基因,“我们相信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应用

  科学家先前很少能够成功培育出转基因灵长类动物,更无法获得第二代还能继承转入基因的转基因灵长类动物。日本研究小组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使得科学家利用转基因灵长类动物进行生命科学研究成为可能。

  研究人员相信,通过研究转基因灵长类动物,他们能够加强对一些不可治愈疾病的理解和治疗。英国帕金森病学会负责人对这一研究成果感到高兴,认为它有利于帕金森病因的研究。

  另外,科学家将有可能借助转基因技术清除人体中的“缺陷”基因,从而实现治疗、预防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的目的。

  担忧

  日本研究小组培育出转基因普通狨猴让一些人振奋,但同时引发另一些人的担忧。

  转基因技术的一个禁区是人体实验,转入的基因在人身上遗传更是遭到严格禁止。不少人担心这一禁令可能会受到影响。

  美国伊利诺伊州一所大学的学者洛里斯·安德鲁说,一些人将来可能向人类体内植入基因,以使他们拥有某些特质,如拥有夜视能力、奔跑速度像猎豹一样。有人担心这将有可能模糊物种之间的界限。

  动物保护组织则担心,转基因实验在猴子身上取得成功后,用于医疗实验的灵长类动物数量将会迅速增加。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这张《自然》杂志5月27日提供的拼版照片显示的是最新诞生的两只转基因狨猴。新华社/路透

中国科学家研究“大熊猫基因组”取得成果

内容摘要: (记者吴迎春)英国著名的《自然》科学杂志21日发表封面文章介绍中国科学家有关 “大熊猫基因组”研究取得的成果,并配有两只嬉戏的中国大熊猫的图片,该刊以这种图文并茂的醒目方式充分肯定了这项研究的“成就”及其意义。该研究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发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参与合作研究完成。

人民网北京1月22日电 (记者吴迎春)英国著名的《自然》科学杂志21日发表封面文章介绍中国科学家有关 “大熊猫基因组”研究取得的成果,并配有两只嬉戏的中国大熊猫的图片,该刊以这种图文并茂的醒目方式充分肯定了这项研究的“成就”及其意义。

  据悉,该研究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使用新一代合成法测序技术完成的基因组序列图,全部组装和分析软件都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自主编写的,该成果证明了短序列也能组装成完整基因组,并将成为基因组绘图的国际标准,这集中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能力。

  研究表明,大熊猫有21对染色体,基因组大小为2.4G,重复序列含量36%,基因2万多个。尽管大熊猫种群的数量据估计仅为2500只,测序研究表明大熊猫基因组仍然具备很高的杂合率,从而推断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不会濒于灭绝。该研究成果填补了大熊猫基因组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空白,将从基因组学的层面上为大熊猫这种濒危物种的保护、疾病的监控及其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保护我国其他一级保护动物提供范例。

  该研究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发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参与合作研究完成。

  据了解,“大熊猫基因组”是华大基因一项新计划的前奏。近日,华大基因同时对外宣布,启动----“1000种动植物基因组计划”,于未来2年内为1千种重要动植物进行测序,并从科学界征集测序物种的提案。由国际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将从各地研究者的提案中挑选测序物种,评选条件包括物种的重要性,申请人的匹配资金状况,项目的科学水平,以及实验设计。该委员会将根据各种情况建议相关的测序方法,并且界定参考基因组的标准。

  华大基因科技合作部李卓表示:“该项目将为被测序物种的各种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比如同一物种各种品系的基因组学研究、表观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等。另外,世界各地、各领域的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这些公开数据来培育高产的粮食作物品种和优质的畜牧品种。”

基因筛选无癌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