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读名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9:51:41
我们怎样读名著

我们怎样读名著
我们怎样读名著

我们怎样读名著
在进入“名作”的阅读之前,请年轻的朋友们先读读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学大师巴金和一个孩子的故事》——这是一株“大树”与一棵“苗苗”的故事,同时也是“人(人类)”的“文学”与“人(人类)”的“后代”的故事,是“人的精神”薪火相传的故事.
还要请朋友们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这位世纪老人写给你们的小妹妹(或许还有你们自己)的这段话:“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说得多么好啊!我们要说的话——名作(经典)的意义,读文学名作(经典)的目的,以及怎样去读……都在里面了.
但要真正懂得它,却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固有的文学观念、读书的目的、阅读方式,以至我们的思维方式……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
,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
其实教育、出版的核心、出发点、归宿,也是“人”;正是“立人”
,把文学、艺术、教育、出版……都统一起来了——这几乎是常识,却是人们最容易忽略、忘却的.
读文学作品唯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
,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要读名作(经典)
,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这里讲的是识字教育以上的中、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作(经典)”.
,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
,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吃“烂肉”、喝“酸酒”长大,是可能成为畸形人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我们要做批评家”
,给青年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关心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倡“读名作,读经典”即是一种导向:唯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我们抓教育固然要关心改善教学物质条件,但如果忽略了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对象的精神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人”
,那我们就会犯下历史性的错误,而贻害子孙万代.
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也许你读完作品,只有一些朦胧的感觉、若隐若现的人物身影,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涌动、思绪的感悟,或者某种想象、创造的冲动,尽管你不能(其实也不必要)做出作品主题呀、结构呀、写作技巧呀……的明确分析,其实你已经“进入”了文学的世界,这样的“第一(原初)感觉、感悟、涌动、冲动”是最可贵与最重要的,它是文学阅读(欣赏)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以后的文学分析的基础.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语言(说与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语言的敏感和驾驭能力,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文学名作(经典)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即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它的魅力就在这里.因此,他人的示范性分析(如本书点评者——他们大都是大学里的文学硕士与博士,算是你们的大哥哥、大姐姐——所作的导读)
年轻的朋友,打开书,请读吧.  推荐者说古语云:“开卷有益.”有何益呢?钱理群先生引用了巴金老人的话:“让人变得更好”
钱理群先生特别希望青少年朋友能和经典素面相见.邂逅原初的感动,而不要带着诠释动机进入文本,这是一个文学研究名家的谆谆善言.每一个读者都应珍视.(姚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