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帝 皇帝!王 帝 皇帝这三个概念有什么不一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09:12:40
王 帝 皇帝!王 帝 皇帝这三个概念有什么不一样?

王 帝 皇帝!王 帝 皇帝这三个概念有什么不一样?
王 帝 皇帝!
王 帝 皇帝
这三个概念有什么不一样?

王 帝 皇帝!王 帝 皇帝这三个概念有什么不一样?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
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
皇为上,帝为下,古人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
王在周时,专指天子,只有周天子能称为王,各诸侯国的君主只能成为公,例如秦穆公.后来诸侯的势力强大之后,便自称为王.于是有了秦王,楚王,魏王,齐王等.
春秋战国后,王一般专指诸侯国的君主.皇帝或“帝”则是全天下的共主.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千古一帝秦始皇”,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
例如 刘邦当皇帝,下面还有N个王,齐王,楚王,中山王.等等.
“帝”在后来还被封建统治者在造神运动中作为一种封爵,例如万历四十二年(1614)十月,朱翊钧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王 <名> 会意。本作“士”,是能独立任事的人,后加一横,表示在“士”之上,即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而帝 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后“帝”、“王”同步降职,帝成了人间的皇帝,而“王”成了对臣子的最高封爵。本义:天子、君主。
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
战国以前专指天帝,战国时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
...

全部展开

王 <名> 会意。本作“士”,是能独立任事的人,后加一横,表示在“士”之上,即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而帝 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后“帝”、“王”同步降职,帝成了人间的皇帝,而“王”成了对臣子的最高封爵。本义:天子、君主。
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
战国以前专指天帝,战国时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
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
皇为上,帝为下,古人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

收起

王只是一个地方的统治者。帝、皇帝表示集权制国家的元首。
皇帝手下还可以有国王,比如汉武帝封了赵王、淮南王等等。
欧洲的国王虽然是最高统治者,但是他们名义上还是臣服于上帝,尊崇君权神授。国王登基,结婚都要请教皇(也就是上帝的代言人)来给他们加冕。...

全部展开

王只是一个地方的统治者。帝、皇帝表示集权制国家的元首。
皇帝手下还可以有国王,比如汉武帝封了赵王、淮南王等等。
欧洲的国王虽然是最高统治者,但是他们名义上还是臣服于上帝,尊崇君权神授。国王登基,结婚都要请教皇(也就是上帝的代言人)来给他们加冕。

收起

王比帝低一级,是分封制的产物。分到土地的皇族便称为“王”。如西汉淮南王刘安。
封王的有时也不一定是皇族,比如曹操就被封为“魏王”(那也是皇帝没办法,最高权力掌握在曹操手里)
“帝”和皇帝差不多,“汉武帝”刘彻也就是“汉武皇帝”
以上说的是封建时代,原始时代的“三皇五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全部展开

王比帝低一级,是分封制的产物。分到土地的皇族便称为“王”。如西汉淮南王刘安。
封王的有时也不一定是皇族,比如曹操就被封为“魏王”(那也是皇帝没办法,最高权力掌握在曹操手里)
“帝”和皇帝差不多,“汉武帝”刘彻也就是“汉武皇帝”
以上说的是封建时代,原始时代的“三皇五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收起

拼音:wáng
1.国君:国~;帝~。
2.〈古〉秦代以后的一种最高封爵:封~;~府;~侯;~爷。
3.大:~父~母(祖父祖母)。
4.一类中的首领或最特出者:蜂~;猴~;孩子~;百花之~。
5.姓。参见“王姓”条。
王国wángguó: 以国王为元首的国家;比喻某种事物占主导地位的地方或领域:石油王国。
王浆w...

全部展开

拼音:wáng
1.国君:国~;帝~。
2.〈古〉秦代以后的一种最高封爵:封~;~府;~侯;~爷。
3.大:~父~母(祖父祖母)。
4.一类中的首领或最特出者:蜂~;猴~;孩子~;百花之~。
5.姓。参见“王姓”条。
王国wángguó: 以国王为元首的国家;比喻某种事物占主导地位的地方或领域:石油王国。
王浆wángjiāng: 蜜蜂喂养幼蜂王的乳状物,营养价值极高。
更多信息——
王 <名> 会意。本作“士”,是能独立任事的人,后加一横,表示在“士”之上,即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而帝 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后“帝”、“王”同步降职,帝成了人间的皇帝,而“王”成了对臣子的最高封爵。本义:天子、君主。
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 。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小雅•北土》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说文》
王,古刑具也,今河南郑州等地有两处出土文物即甲骨文之“王”形,大篆亦作此形。——今人 殷康《古文部首》对此字有详细阐述,图文兼备。
王,天子也。――《释名》
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周衰,列国皆僭号
▲王wàng〈古〉统治,做君主,统一天下:~此大邦。自立为~。以德行仁者~!
笔画数: 4画*
笔画顺序: 一一丨一[2]
郑码编码: CA
unicode代码: 738B
GBK代码: CDF5
五笔编码: gggg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
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
皇为上,帝为下,古人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
“皇”的起源
自公元前三千年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还有一说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传说伏羲氏,又称皇羲,以通神明之德创八卦,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琴,开始蜡祭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
“帝”的起源
『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姓姬(或云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原居于西北,后迁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一带。炎帝传为神农氏,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时南方强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领蚩尤率领之下,和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串,向黄帝求救,并结为联盟。黄帝统帅炎、黄二部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大败蚩尤,结果蚩尤被杀。涿鹿之战后,炎黄两部落发生战争,黄帝击败了炎帝。从此,中原各部落咸尊黄帝为共主,炎、黄等部落在黄帝的领导下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中华民族素自承为『黄帝后裔』,又因炎、黄两部落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也称为『炎黄子孙』。
“皇帝”的由来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千古一帝秦始皇”,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以彰显自己的尊贵。
另一种说法:
秦灭六国后,秦王政觉得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不出他的伟大,更不能让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于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们商议改帝号之事。
丞相王绾禀奏:“三皇五帝的名称,是天下共主,实际上本身所占有的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自商周称王后,才真正拥有天下,而且周维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认为王的称号最好。”
秦王政不高兴的说:“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传的朝代。”
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建议称泰皇。”
秦王政一听,高兴的说:“泰皇仍与以前分别不出来,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另追尊庄襄王为太上。”就这样,嬴政被称为“秦始皇帝”,通称“秦始皇” 。
“陛下”的由来
人们在文艺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的情况。为什么把皇帝称为“陛下”呢?“陛下”是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陛下”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后来,人们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自己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在礼仪上不敢忘记自己本来无此资格。
“太上皇”的由来
秦朝末年,楚汉争霸,汉高祖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刘邦十面埋伏,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突围不成,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每天都去参拜自己的老父亲。谁知有一天当他又去参拜父亲刘太公时,却见父亲穿着一件旧袄,手拿扫帚,毕恭毕敬地迎接他。刘邦大吃一惊,急忙上前搀扶父亲,而刘太公却连连后退。刘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然是您的父亲,也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杀头的。我也不想为这事坏了天下的法纪。”汉高祖犯了愁,对于怎样才能不失礼度地对待自己的父亲,他一直想不出个好办法。后来,有个大臣说秦始皇曾尊去世的父亲为太上皇,建议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刘邦听了这话大喜过望,马上举行大典,将刘太公扶上太上皇位。皇帝的父亲从此就被称为“太上皇”,这一叫法历代沿袭下来。
皇帝是专制政治体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中文“皇帝”一词相传为秦始皇所创,取“三皇”及“五帝”合一而成。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232年的皇帝制度时期。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则称皇帝为“陛下”、“万岁”或“圣上”等。秦朝时,秦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由于统治国家的事务繁多,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后,皇帝的权力和职能逐渐由一个中央政府辅助完成,汉朝时这种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开始三省六部制。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运作,但同时由于中央政府长官(如宰相、丞相等)的权力可能过重,有可能威胁皇帝的权力,甚至通过政变自己当皇帝,比如王莽篡政。
欧洲
西方的“皇帝”一词来自拉丁语的imperator或caesar,意思为罗马军队的最高统治者、元首、皇帝。古代欧洲国家君主通常称为国王,只有神圣罗马帝国因为自称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和延续,所以其君主称为皇帝。
法国
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恢复君主制,因为国王(roi)这个头衔在大革命后的法国已经极不得人心,拿破仑象征腐朽、专制、蛮横,所以拿破仑不称国王而称皇帝。从这个时候起,“皇帝”这个称号有一种冠冕堂皇的、比国王高一级的味道在里头。所以,1804年,奥地利大公兼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王国国王弗朗茨二世宣布采用“奥地利皇帝”的称号,并于1806年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1867年,奥地利帝国实行二元君主制,改为奥匈帝国,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而非匈牙利皇帝,匈牙利王国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
俄国
1721年,俄国元老院授予沙皇彼得一世以皇帝(Imperator)的头衔,以与其更加强大的君权和更加庞大的国家相对称。俄国元老院直接把古罗马帝国皇帝的拉丁文头衔拿来献给彼得。这也是彼得大帝吸收西方文化的成就之一。在此之前俄国最高统治称者称“沙皇”(Tsar),也就是“恺撒”的意思。
普鲁士
德文“皇帝”是Kaiser,凯撒的意思,而不是Imperator。“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德文写成Römischer Kaiser,拉丁文写成Romanorum Imperator。意思都是“罗马人的皇帝”。 到了18世纪以后,欧洲许多国家变为君主专制国,皇帝这个头衔大多作为专制君主的头衔使用。当时欧洲的皇帝只有法国(拿破仑)、奥地利和俄罗斯三个。1850年,德意志邦联议会曾经给普鲁士国王加皇帝的尊号,但是被拒绝。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意志统一,普鲁士国王才接受这个头衔。
英国
英国本土一直是王国。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继承莫卧儿王朝皇帝的帝位。她的头衔是“天佑大不列颠、爱尔兰及海外领地女王,国教保卫者,印度女皇”
这是所谓“大英帝国”的来源。不过确切地说,应该说是有一个共同君主的两个国家,大不列颠王国(及其海外领地)和印度帝国。英国在印度的直接统治者为Viceroy,直译为“副王”,意译为“总督”。而英文皇帝称emperor,女皇称empress。
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后,男性的英国君主头衔是“国王大皇帝”。只有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和乔治六世三个国王用了这个头衔。爱德华八世未加冕即逊位,乔治六世时期印度独立,印度皇帝的头衔被取消。
其他
自从彼得一世和拿破仑使得“皇帝”的尊号成为伟大帝王的头衔和象征之后,一些小国的君主也称自己为皇帝,比如葡萄牙王太子出身的巴西皇帝,自称墨西哥皇帝的奥地利马克西米连大公等等。海地独立之后,还曾经有一个奴隶出身的黑人皇帝——亨利一世。埃塞俄比亚也有皇帝,不过更确切的翻译是“万王之王(国王们的国王),犹太人的雄狮”。因为在埃塞俄比亚,国王也是一种和公爵伯爵一样的贵族头衔。中非共和国总统博卡萨也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加冕为皇帝。
匈奴采用单于,突厥和蒙古采用可汗。日本使用天皇称号大概是在隋朝时期,日本天皇最早文字记载是673—688年前后天武天皇的《飞鸟净御原令》。中国称日本元首为天皇大约是在清朝的同治、光绪时期。越南的后黎朝和阮朝君主对内自称皇帝,对中国则称国王。朝鲜在1896年后改为帝国,其国王李熙也改称皇帝。
当今世界上仍有不少王国,而政体绝大多数是君主立宪制,皇帝只是象征性,没有多少实权。曾做个小统计,目前尚存的王国共有29个,其中亚洲14个,欧洲11个,非洲3个,大洋洲1个。
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已死了四十年,越南末代皇帝保大于前年在法国病逝,世界上到底还有多少皇帝的后人?唐太宗李世民开国、治国、亡国,朝代之兴衰起落,都和皇帝分不开。君王已成了历史名词,中国再不会有皇帝,留下大量史料让后人去挖掘。要研究中国历史,就必须从“皇帝学”入手。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收起

差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