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6:48:46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
  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从诗题可以直接知道: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一二句写景叙事.在扬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无异于晴天霹雳.在这暮春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五溪”,本已是偏远的地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地方……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一起,并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深同情.
  三四句借景抒情.“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愁之心托寄给明月,让它伴随着好友一直到夜郎西.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同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经受友人遭贬的心灵震撼后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总的看来,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①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②,
  却话③巴山夜雨时.
  【注释】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③却话:重头谈起.
  【简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泊秦淮①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②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③.
  【注释】
  ①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
  ②商女:卖唱的歌女.
  ③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亡国之音.
  【简析】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 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穷边词二首
  年代:【唐】 作者:【姚合】 体裁:【七绝】
  将军作镇古汧洲,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箭利弓调四镇兵,蕃人不敢近东行.
  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
  注释
  【注释】:
  题一作《边词》.穷边,意思是极远的边地.原诗二首,这是第一首.诗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作者在元和十年(815),曾以记室从“陇西公”镇泾州(今属甘肃),诗或作于此时.(qiān牵)州,今为陕西千县.唐自天宝以后,西北疆土大半陷于吐蕃.州离长安并不算远,但在作者眼中却成了“穷边”,国力就可想而知了.
  全诗主要在写景象,借景象来显示将军防守之功,并不着眼于直接歌功颂德.首句“将军作镇古州”,点明本诗颂扬的对象,下面二句诗即介绍了将军担任镇守之职后,古州出现的繁荣景象.诗人着意渲染了春日的山、水、节气和清夜的丝管,使人感到这里不再有边地的荒凉,不再有边地的战火气息,耳濡目染的都是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水腻山春节气柔”,水腻,是说水滑润如油,自是春水的柔美形态,和夏水的汹涌浩荡有别.用“腻”字形容春水,自然也含了诗人的赞美之意.“山春”二字简洁地描绘出群山万壑山花烂漫的无限春色.节气柔,是说节气柔和,风雨以时.这句的意思是:春光柔媚,山青水秀;而明丽的春光,则正是“节气柔”的结果.这是总写春日白天的边镇风光.入夜以后的边镇,又是一番景象.诗人只用了“满城丝管”四字来描绘它,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丝管之声不是只从高门大户中传出,而是大街小巷满城荡漾.一个“散”字用得极妙,把万家欢乐,没有边警之扰的景象烘托了出来.丝管之声发自“清夜”,又说明边镇在欢乐中清静而有秩序,虽然欢乐,却不扰嚷.因此,地虽是“穷边”,景却是美景.难怪从内地来的客人看到这种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景象,竟然不相信这是边塞之地.这种太平景象的出现,应该归功于“作镇”的将军.但是诗人却没有对将军致边地于太平之功直接赞美一词,只是把赞美之情暗含于对美景的赞扬之中,用笔显得非常委婉.结句写行人的感想,仍然避免自己直说誉词.“行人不信”,似乎是作为客观现象来写,然而,来来往往的行人不也包括诗人自己吗?那种由衷的赞美之情写得蕴藉有味.参考资料:http://www.sczh.com/sczh/showart.asp?art_id=48328&art_title=%C7%EE%B1%DF%B4%CA%B6%FE%CA%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