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相同点和异同点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1:06:32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相同点和异同点是什么?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相同点和异同点是什么?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相同点和异同点是什么?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相同点和异同点是什么?
生态农业是将生态 环境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是将经济 社会 环境结合起来的
相同点:新型农业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1.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会代表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生态文明理念,协调人口、土地、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手段管理农业,通过技术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构建经济及生态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

全部展开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1.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会代表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生态文明理念,协调人口、土地、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手段管理农业,通过技术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构建经济及生态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是一项具体的农业措施,而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的农业长远发展战略。
2.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原理,把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化大农业。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农业的一种发展模式。
3.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指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不使用人工合成化学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等不利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现代农业技术,而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法和自然资源,保证农产品和环境不受任何污染的农业。
4.循环农业。循环农业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生产循环链、实施生态农业等,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5.生态畜牧业。生态畜牧业是指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污染环境、不增加碳排放为代价的环境友好型畜牧业。生态畜牧业按地理区划划分,可分为牧区生态畜牧业、城郊生态畜牧业和农区生态畜牧业。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畜牧业模式主要有澳新模式、北美模式和欧洲模式。
6.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的异同。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外延不同。生态农业要求微观与宏观的生态平衡;有机农业虽然要求微观的农业系统内部保持生态平衡,但没有全面考虑生态和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②对技术的要求不同。生态农业十分注重高产、高效,充分利用太阳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土地生产力实现高效率;有机农业侧重于农产品的纯天然、无污染,产量与经济效率不是有机农业的发展目标。③适宜发展的地区不同。生态农业对土壤和环境要求相对较低,适于任何地区;有机农业要求土壤没有受到化学物质的污染,适于没有施用过化学物质的环境良好区域。④生产的产品不同。中国对生态农业生产的产品没有统一的名称,按照生态农业生产的标准从低到高主要有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有机农业生产的产品是有机食品,需满足国际上对有机食品的严格要求和认证审查。⑤生产的目标市场不同。生态农业生产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主要面向国内的大中城市销售;有机农业生产的有机食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销售。⑥在中国的管理机构不同。生态农业主要由农业部管理;有机农业主要归国家环保部管理。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心理念基本相同。②符合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③使用传统的农业技术和一定的现代农业技术。④具有较强的地域性。⑤经济效益良好。⑥需要**的大力支持。
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牧业建设的典型模式
1.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基础的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有代表提出,鉴于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生态保护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密切相关性,要实现三江源地区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结合制约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三江源地区当前生态补偿应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成本补偿,一部分是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溢出效益补偿。其中,生态保护成本补偿可进一步细分为草场管护成本、林地管护成本、减畜成本三部分。溢出效益补偿可采用“(全国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三江源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三江源地区农牧民人口×生态保护成效调节系数”的方法来确定。若真正实现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畜牧业发展基础,建立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大力开发有机畜产品,提高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
2.中国南方以沼气利用为核心的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近年来,中国南方许多省份逐步建立了以沼气利用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其中,江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在不同地形地貌的地区,建立了由十大类、31个试验基地及100多个推广点构成的基本覆盖全省的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网络体系。江西生态农业在技术路线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沼气池建设为核心,把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加工服务业等不同的生态子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以沼气为纽带的大农业循环体系。在这个大系统中,种植业向畜牧业提供饲料,促进畜牧业发展,畜牧业提供粪便,在沼气池厌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形成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气作为农村的生活能源,沼液和沼渣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由于江西的畜牧业以生猪生产为主,不同农业区域围绕生猪和沼气生产,形成了若干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例如,在水果产区形成了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在鄱阳湖水产区形成了猪—沼—鱼模式,在城郊区形成了猪—沼—菜模式,在粮食主产区形成了猪—沼—粮模式等。
3.城市郊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是中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改革发展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农业最能体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农业和农村是国民经济和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占据绝大部分地域空间和占据绝大多数人口的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建设便无从谈起。为此,该地区创造性地提出了“两型农业”发展模式,即在城市郊区,重点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其中,资源节约型农业强调对农业资源或农业生产投入物的节约,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农药、节种子、节能和农业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方式。环境友好型农业是以环境承载力为限度,遵循自然规律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两型农业”是遵循“农业资源—绿色农产品—再生资源”反馈流程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低资源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低污染排放和低生态破坏。
4.草原地区以生态畜牧业为载体的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中国,草地是比较独特的一类农业生态系统,草原牧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一般农村具有较大差别,走生态畜牧业发展道路基本上是草原地区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青海草原辽阔,畜牧业资源丰富,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2008年以来,青海牧区按照“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推进草畜平衡为核心、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关键、以组建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总体思路,积极开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初步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在试点过程中,各试点村从打破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实现草地、饲草料地、牲畜等畜牧业资源优化组合入手,积极动员群众,在成立合作社的基础上,通过草场、耕地、牲畜作价入股,劳动力按技能分工,大力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发展草地规模经营,使草场利用更加科学,畜群结构更加合理,畜产品商品率显著提高,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加强了草地的生态保护、提升了牧业牧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009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生态畜牧业国家级示范基地。
5.东部发达地区以现代农业为支撑的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当地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滕头村位于浙江省奉化市城北,距宁波市区27公里,是典型的江南小村。近年来,滕头村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农政策,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高效、生态为抓手,努力探索发展多功能、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了集创汇、精品、高效、生态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格局。滕头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有: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重点发展精品、高效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形成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立体种养模式;探索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三、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牧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与会代表认为,当前中国各地的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牧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制约,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加之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使得全国农业产出在不同年份相差较大。另外,由于绝大多数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储存保鲜难,价格波动剧烈,使得增产不增收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本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叠加,决定了中国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仍是一种典型的弱质产业,既难以充分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很难吸引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以致于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已日益成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普遍现象。生态农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比较低,上述问题在生态农牧业上可能体现得更加充分,从而抑制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2.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以及畜牧业产生大量畜禽粪便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中国最为严重的污染问题之一,不仅直接影响中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据测算,中国每年有超过500万吨的废氮流失到农田之外,导致地下水污染,江河湖泊、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中国每年使有的农药量达到80万~100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农药使用国,特别是一些高残留化学农药的继续使用,不仅对环境造成损害,而且导致食品中有害残留增加,直接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另外,中国农业废弃物量大,回收利用率低,秸秆大量焚烧、畜禽粪便随意排放等情况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制约了中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3.前期投入和市场风险大,生态农牧业发展困难重重。虽然从长远看,发展生态农牧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消费水平和市场认可程度下,发展生态农牧业,特别是生产有机农畜产品,仍具有资金投入多、市场风险大、收益偏低的特点。因此,农民、商业银行、民间资本等都缺乏长期投入的积极性,生态农牧业发展在许多地方都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
4.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缺乏必要的实现机制。中国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工商业发展已越来越多地采取高度社会化的组织形式(例如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而农业生产依然以一家一户、原子化的非组织形式为主,“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具有一定社会化水平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国农村传统的自然村、行政村在改革过程中基本丧失了经济组织功能。由此形成农民与工商企业家之间、农业与工商业之间竞争的严重不对等,工农产品价格存在剪刀差、农民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仍然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发展生态农牧业、集约农牧业、现代农牧业,还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都难以保障农民应得利益不受侵犯,难以长期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5.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不健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存在较大人为风险。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不仅需要有选举制度实现官由民选(一次性权力转让),而且还需要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作保障,实现广大群众对基层事务的知情权(最起码的)、参与权和监督权。离开了基层民主作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又可能沦为“干部经济”, 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可能成为工商资本对农民利益侵害的开始,城乡一体化可能演变为城市对农村土地的蚕食。但是目前,由于改革滞后,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很不健全,真正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这种状况既使一些农村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难以组织实施生态农牧业发展项目,也使一些村庄在集体利益的分配上缺乏透明度和公平性,挫伤了农牧民参与生态农牧业、现代农牧业建设的积极性。
四、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牧业建设的政策选择
关于如何发展生态农牧业和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与会代表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1.发展生态农牧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一要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必须在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要建立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特别是在工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收益和劳动权益。三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重点发展生态农牧业。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尽最大可能地实现农牧业的清洁生产、循环生产和标准化生产。加大对生态农畜产品的品质认证工作,加大宣传和市场推介力度,提高生态农牧业的经济效益。
2.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农牧业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要实行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措施。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三废”,消除点源污染。要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虫技术,严格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限制不可降解的农膜、地膜的使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二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注意用养结合,抓好秸秆还田和绿肥种植,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合力轮作,降低土壤养分消耗,促进养分平衡和积累。实施土地整治工程,采取一系列土地开发、复垦及治理措施,为农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提供土地资源保障。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小流域治理,对田、林、渠、路进行全面整治,建设一批节水灌溉标准化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三要加强绿化,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为农业生产创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绿色屏障。
3.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生态农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水平。科技进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发展生态农牧业、有机农牧业等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一要切实加强农业关键技术、技术体系、技术标准和典型模式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农业健康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通过开发立体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加工技术、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土地持续利用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村清洁能源开发与能技术、废物再生利用技术、农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污染物净化处理技术、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等,促进农业高产高效和不同产品、不同资源互利共生。增加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二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批有关生态农牧业发展的科研项目,重点开发生态农业工程所需的接口技术、关键技术和环境检测技术,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三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农业科技成果的实际推广运用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农民,因此,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并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各类农业技术人才投身现代农业生产,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强驾驭市场、使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
4.建立多元化合作组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多元化合作组织,提升农民应对市场的能力,是提高农业比较收益、推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要大力培育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公司或协会等形式,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改善农民在生产、流通领域中的弱势地位,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二要因地制宜地扶持、建立一批社团性质的协会或非赢利式组织,代表农民利益,组织文娱活动,表达农民诉求,改变农民在整个社会中的弱势地位。三要加强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完善组织章程,公开组织的活动开展情况、赢利情况和利益分配情况,增强组织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发展动力。四要围绕生态农牧业建立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将生态农牧业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细化分工,建立相应的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技术、人才优势,带领农牧民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态农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认可度。
5.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完善的体制是推动生态农牧业发展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收益分配制度,理顺不同产业、不同生产环节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确惠。二要加快推进基层民主,重点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保农民从现代农牧业、生态农牧业的生产经营中得到实理和民主监督,使新的农村集体经济真正为农业和农民服务,使农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只能为农民谋福利。三要在各级人大特别是在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中,保持农民代表的相应比例,拓宽农民利益表达的渠道,确保地方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有利于农民利益的保护与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6.健全促进生态农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为生态农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一要积极制定发展生态农牧业的保障、激励和补偿政策与监督机制,提高农牧民发展生态农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建立健全生态农牧业的指标、监测、评估和管理体系,保证生态农牧业健康发展。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减轻农牧民发展生态农牧业的后顾之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