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印刷术的时间需要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3 19:36:22
北宋印刷术的时间需要啊!

北宋印刷术的时间需要啊!
北宋印刷术的时间
需要啊!

北宋印刷术的时间需要啊!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无1041-1048年间,一位名叫毕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据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首先要在胶泥制成的小方块上刻好一个个的单字,放在火上烧硬,变成陶活字.平时将这些陶活字装入纸袋,按照字音韵母的次序排列在木格里.其次,依照稿本拣出所需要的陶活字,排在一块铁版上,字下放一层脂蜡和纸灰,放到火上烘烤,脂腊熔化后,再用另一块铁版在上面压一压,使字面平整,待铁版冷却,_所排的字就固定在铁版上,这就是排版.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施墨印刷.印刷完毕,将铁版重新放到火上烧,脂蜡一化,便可将活字拣出来,再放回纸袋中,排到木格里,以备再用.
沈括比毕升小十几岁,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毕升制造的陶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翔实可信的.
然而,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谷腾堡.谷腾堡是西德人.他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大约是公元1440-1448年间的事,比毕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象任何发明创造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它的社会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术正是为解决这个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印刷术必须用纸和墨.中国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纸和油烟、松烟两种墨.纸和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又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
顾名思义,印刷术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这道工序的名称.从印刷术的命名中已经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缘关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个渊源.
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战国时期,私人印章就已经很流行了.那时称为“玺”.秦始皇灭六国,得楚和氏璧,凿国玺,“玺”字从此被封建帝王所垄断.皇帝的印章才得称玺,一般人的玺只好称印称章.汉代印章盛行.起初的印章多是凹入的阴文,用于封泥之上,后来纸张流行,封泥逐渐失去效用,水印起而代之,凸起的阳文多起来.印章创造了从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的方法,阳文印章提供了一种从阳文反写的文字取得阳文正写的文字的复制技术.
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只能容纳姓名或官爵等几个文字.东晋时期,道教兴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录.他们在桃木枣木上刻文字较长的符咒,从而扩大了印章的面积.据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一书中记载,道家有一种刻着120个字的复印.可见当时已经能够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这实际上就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
拓碑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儒家典籍全凭经师口授,学生笔录.因此,不同的经师传授同一典籍也难免会有差异.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将重要的儒家经典全部刻在上面,作为校正经书的标准本.为了免除从石刻上抄录经书的劳动,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人们发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简便.把一张坚韧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张吸水的厚纸,用毛刷轻敲,到纸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时为止,然后揭去外面的厚纸,用棉絮或丝絮拍子,蘸着墨汁,轻轻地均匀地往薄纸上刷拍,等薄纸干后揭下来,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这种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质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内凹的阴文,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阳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阴文正写.拓碑提供了从阴文正字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技术.后来,人们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从而传拓.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诗中曾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这和雕板印刷已经所差无几了.
在唐代,印章与拓碑两种方法逐渐发展合流,从而出现了雕板印刷术.唐穆宗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到当时杨州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售卖或用来换茶酒.“模勒”就是刊刻.这是现存文献中有关雕板印刷术的最早记载.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据东川节度使冯宿的报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历版.冯宿在他的报告中说:“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奏请颁布新历书的时候,民间私印的历书已飞满天下.”可见当时民间从事雕板印刷业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肃敦煌县千佛洞发现的藏书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刚经》,其末尾题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一行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有确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这书的形式是卷子,长约1丈6尺,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画,画的是释迦牟尼在只树给孤独园说法的情景.其余印的是《金刚经》全文.这个卷子图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细腻,浑朴凝重,说明当时刊刻印刷的技术都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随着印刷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长,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于是,就向人们提出寻求一种更简便、更经济的印刷技术.至迟到唐代后期,已经有了用单个佛象印连续重复印制的千佛象手卷.过去英、法、德、日等国家的考古队在中国新疆各地曾发现过大量的这种千佛像手卷.英国博物馆藏有一幅这样的手卷,全长17英尺,约合5.18米,上面印着468个佛像.另外,在雕板过程中,刻错字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刻错一个字就废掉一块板太可惜、太浪费了.聪明的工匠们想出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用凿子将错字挖掉,再用一块同样大的木块刻好字补上.这些都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经验、借鉴.由此可见,虽然活字印刷术是毕升个人的发明创造,但这里面确实凝聚着前朝历代很多劳动者的智慧.

北宋中期(11世纪中期),约1041—1048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公元1041到1048年

公无1041-1048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