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文文化的关系最好要语言简洁明了 适合大一新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8:19:07
哲学与人文文化的关系最好要语言简洁明了 适合大一新生

哲学与人文文化的关系最好要语言简洁明了 适合大一新生
哲学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最好要语言简洁明了 适合大一新生

哲学与人文文化的关系最好要语言简洁明了 适合大一新生
疑蕴涵和体现着人文精神,但它是人文精神的一个特定的形态、形式,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因此,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历史现象已经过去,但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却仍然被回忆着、生成着、发展着.
三是要把科学哲学与科学主义区别开来.有的学者认为,当代西方哲学包括两部分:一是人本主义,一是科学主义,科学哲学属于科学主义.这无疑就把科学哲学归结为了科学主义,并把当代的人学思潮与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混为一谈了.实际上,这样的概括极易引起概念的混乱和思想的误导.科学哲学是研究科学知识的哲学基础和科学知识发展方法论的一门有关科技的哲学与方法论的学问.科学哲学家大都具有不同的科学背景,有的自己就是某一方面的科学家,但他们未必都持有科学主义的观点,故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科学主义者.同样,也不是所有研究人的问题的哲学家都可以称为人文主义者,例如,那些宗教哲学家就是如此.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当代文化的主导趋势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不可缺少.从根本上说,它们是互补、互渗、互动的.但是,应该承认,二者之间是有差别、有矛盾的.因此,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并不总是能够得到平衡的发展.有时科学精神更受重视,人文精神就受到忽视,甚至抑制;相反的情况在历史上也同样存在着.同时,由于人类文化的发展日益丰富,分工越来越细,以及个人精神气质的区别,人们对二者必然有所取舍,有所偏爱,这就形成了在一定程度上科学与人文、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的隔膜、怀疑、轻视乃至指责.这即是英国文化批评家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两种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提出或得以出现,就是这两种文化紧张关系的极化,结果便导致了某些严重的片面性.以至于现在有不少人认为,由于科学只关心客观性,日益忽视人,甚至敌视人,科学的发展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反而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灾难,科学的“霸权”产生了对自然的去魅和人性的漠视,因此,需要用人文精神限制科学的发展和科学精神的泛滥;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人文文化乃至社会科学是言语不清、思想混乱的典型,在这里找不到客观的、明确的真知识,有的只是“伪问题”和“伪陈述”,以及虚张声势和作假的习惯.这种状况说明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其实,就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而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在总体上占有主流地位.早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就预见到这种融合的必然性,他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2](P128)在当代文化的发展中,尽管二者亦捍格,但融合仍然是主导趋势.
首先,这种融合统一的趋势表现在大量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上,这已经成为当代文化、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的各种新学科有5600多种[3](P23),形成了一股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汇合的巨大潮流.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并且正在向普遍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这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交叉,人文-社会科学大量借用自然科学的原理、方法、概念、手段,使自身科学化,从而获得了巨大发展,系统、信息、反馈、结构、功能、熵、非线性等等,已经成为标准的人文-社会科学术语,正改变着人文-社会科学的话语方式、思维模式和评价标准.
其次,这种融合趋势表现在高科技发展的实践活动中.人性化已经成为高科技发展的一大趋势.今天,在高科技的基础上,一种新的科技与人文的综合已经开始.高科技正在从近代科学描绘的机械的、必然的、刚性的世界中反拨出来,揭示一个自发的、人化的世界,并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关注人文学科和人文现象,为人文学科走向“科学”提供新的手段和视角.而人文精神也日益渗透到科学中,唤醒科学的内在的人性自觉,关注人的存在状况,关注科学的应用和后果,使之真正成为“人的科学”和“为人的科学”.当然,高科技对创新的追求,对协作的依赖,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都孕育和呼唤着一种新的人文精神.
再次,这种融合趋势还表现在许多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自觉升华,跳出学科樊篱,放弃偏见,把自己的学术同人类的生活结合起来,密切关注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在现当代文化研究中,尽管不断有人对科学与人文进行划界,如某些实证主义者、新康德主义者,但这从来不是主流.大多数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都承认融合、互通的必要性,如维也纳学派的代表人物纽拉特,证伪主义者波普尔,科学哲学家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等,他们都批评了极端科学主义的观点.在他们的学术和生活中,也充满着关注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文精神.关于这一点,就是那些具有科学主义倾向的哲学家也不例外.例如罗素,他不仅是一个逻辑实证主义的先驱,而且还是一个有名的和平主义者.同样,当代的人文-社会科学中也含有极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科学精神.例如,只要一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人们就清楚地知道他对人的精神的分析,特别是他对人的精神病理的分析充满着科学内涵和科学精神.又如,柏格森和海德格尔对时间问题的思考,被普里戈金和斯唐热作为耗散结构论的思想资源加以引用,不能不说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发现时间之矢的作用,对于推动科学从近代向现代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仅是历史现象,而且有其内在根据.其中根本的道理就在于,科学与人文、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原本就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其统一的基础就在于人类生活生产的实践活动是统一的、完整的,而科学文化活动和人文文化活动都是这个统一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所以,它们的统一就植根于人类现实生活本身.特别是现在人类面对的是日益复杂性的对象,加之科学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从而使任何人很难成为全才,这就产生了联合、协作的必要性.从本质上说,科学乃是人文之一种,科学精神本质上是人文精神的表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进步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进一步融合、统一、互补、互动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这也是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是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
一般地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现当代文化前进的主导趋势,但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确切地说应当是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这并不表示它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相违,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当代中国相融合的体现和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高科技时代.无数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继续丰富着科学精神的内涵,从而使之在一般科学精神基础上又具有了新的特质.它突出表现为创新、协作和人性化.
创新精神是高科技精神的灵魂.当代高科技创新精神的突出表现是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创新的观念渗透到各个领域,创新的能力大大加强.根据美国科学社会学家普赖斯的报告,人类每年的科技成果量成几何指数增长,今天一个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只能阅读他那个领域世界上全部出版物的5%.创新的理念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观念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乃至消费方式的创新.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对创新精神在当代社会重要性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协作精神是当代高科技精神的突出特点.现代高科技研究开发项目,绝大多数都具有耗资大、规模大、研究对象复杂化和综合化等特点,因此,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多专业的分工协作和联合攻关,成为一种客观要求.今天人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几乎没有一个是单独某一个学科能够解决的.如人类基因组工程,就成功地联合了中、美、英、法、德等国生物、医学、物理、化学、信息领域的科学家,成为高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和多学科合作的典范.又如三峡工程的论证,集合了经济学、水电工程、气象学、考古学、水文学、地质学、社会学、人口学、航运、军事、文物保护、决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没有他们的合作,这样巨大工程的论证是完不成的.另外,近些年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中的大多数是被两位或多位科学家分享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趋势.
人性化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所谓人性化,是指高科技比以往任何时候的科学技术都更关注人和人的生存处境.例如,在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世界头号问题的今天,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科技进步的主要目标和评价标准之一,渗透到科技活动的各个环节.人性化设计已经成为产品开发的核心理念之一.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面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高科技越是发展,就越关注人的发展和生活,就越是与人文价值的要求相一致.中外许多高科技公司都把企业精神定位在尊重人的价值、鼓励创新、关心职员需要等人文因素上.例如,惠普公司推行弹性工作时间,实行走动式管理和终身雇佣制,明确提出以“尊重个人价值”为企业精神.这些都表征着一个高科技人性化的大趋势已经形成.
随着实践、特别是人文文化实践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在当代中国,它体现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新人文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人民为本.人民大众是人类社会的主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三个代表”,就必须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这是它与过去人本主义片面强调个体自由、张扬个性的根本区别之一.因此,以人民为本,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一次新飞跃,它是历史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并实现了人文精神价值取向上个体与群体的统一.
第二,以人民利益为最终目标.这是落实以人民为本的最根本之点.马克思说,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人们的利益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就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实践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因此,必须把它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这样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人文精神价值取向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大众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根本利益.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尤其是以人民为本.
第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鲜明地指出:“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共十六大报告在讲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时又两次提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强调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善美是人文精神追求的境界,但是如果仅仅将其作为终极价值或抽象目的,而置当代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于不顾,那就容易造成人文精神的异化和走样,人本身反而成了手段.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便实现了人文精神作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第四,以科技发展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强调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中,要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的战略地位加以考虑,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这就把科技文化实践纳入了文化实践的整体视野中,不是把科学看成与人文对立的,而是看成人文之一种,是人文之最新成就,从根本上避免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以科技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将会促进作为人文精神基础的科学文化实践和人文文化实践的统一.
我们今天所应倡导的,就是上面所已说明的高科技精神和新人文精神的融合,并且它们的融合也是当代文化发展的大势.但是,我们同样也看到,在当今文化的这一大势下,也有某些与之相左的走势,其中既有贬低科学和反对科学的思潮,也有贬低和否定人文科学的思潮.此外,在我们的实际文化工作的处置上,例如在科技政策和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摆布上,由于某种偏见而出现某些偏颇,从而给我们的文化建设带来某些负效应或偏差,也是完全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今天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特别是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从而尽量避免某些偏差和不必要的损失,是有其重要现实意义的.应该看到,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既不是科学精神或高科技精神过分膨胀,阻碍了新人文精神的发展,也不是新人文精神的过分膨胀,压制了科学精神或高科技精神的发展;现实是,我们既缺乏科学精神和高科技精神,也缺乏新人文精神乃至一般人文精神.所以,长官意志、主观主义、愚昧迷信、封建宗法等非科学、反科学乃至封建主义残余的作风和思想还相当盛行;同时,也没有完全扭转不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和轻视文化建设,甚至把科学也变成纯粹工具的倾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互动,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共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为了推进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建设事业,必须大力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特别是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
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互动,就要大力提倡自然科学工作者和人文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建立有利于二者融合的环境.不但要大力提倡两种精神,营造既重视科学又重视人文的氛围,还要落实在现实的各项工作中,尤其是有关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真正改变重科技、轻人文的状况,在全社会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和人文观.
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互动,还要建立有利于二者融合,便于发挥二者长处的机制.例如,在重大决策过程和工程的实施中,要有科学工作者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参与,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人文意识,最大程度地提高决策和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决策和工程的科学效应与人文效应.
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互动,目前最重要的是学习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好十六大精神,深刻体认其中所蕴涵的高科技精神和新人文精神,不断丰富和提高对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认识,增强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能力,避免由于二者分离带来的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上的弊病,从而促进中国社会健康发展、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