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的形成主要原因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7:47:03
沙漠的形成主要原因是什么

沙漠的形成主要原因是什么
沙漠的形成主要原因是什么

沙漠的形成主要原因是什么
土地沙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经营活动,原有的脆弱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致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质荒漠环境的退化过程.土地沙漠化及其造成的环境恶化和经济贫困,已被国际社会列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是沙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化问题的形成,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研究、解决今天的沙漠化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很有必要探究沙漠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和产生的根源.

我国境内历史上的沙漠化过程,包括干旱地区的沙漠化和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
一是干旱地区的沙漠化.干旱地区的沙漠分布在西北地区,它们绝大多数在地质时代即已形成.但在沙漠边缘的一些绿洲地带,由于历史上人为的滥垦、滥牧、滥樵、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中上游大量引灌,下游水量不济 ,或受战争等的影响,加之自然因素的作用,使其环境发生变化,一些城镇和居民地被迫迁移,固沙植被被破坏,风沙作用加剧,流沙壅起,农田荒弃,从而形成沙漠化土地,使绿洲演变为荒漠.此种景况主要见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边缘、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河西走廊和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的一些地区.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因有源自昆仑山脉的车尔臣河、尼雅河、克里雅河、和田河、叶尔羌河等河流的滋育,遂发育了沿山麓地带如串珠状分布的绿洲.该沙漠北缘,在塔里木河及其支流孔雀河等的滋育下,亦发育了沿天山南麓分布的片片绿洲.汉武帝派张骞通使西域后不久,这些地区即统一于中央王朝管辖下,发展屯田,兴修水利.作为丝绸之路南道所经的楼兰(罗布泊西北)、且末(今且末)、精绝(今民丰县北)、于阗(今和田)、莎车(今莎车)等地,和丝绸之路北道所经的车师(天山东部)、尉犁(今焉耆南)、渠犁(今库尔勒)、焉耆(今焉耆)、轮台(今轮台)等地均有一定规模农牧业的发展.
《汉书·西域传》等史料记载,当时鄯善(楼兰)有居民14100人,其地伊循城,土肥美,遂设屯田;且末有人口6010,皆种五谷,盛产葡萄诸果;精绝有人口3000余,于阗有人口19300;轮台、车师、莎车、疏勒亦皆开屯田.《大唐西域记》记,当年玄奘西行时,精绝周围还是一处难以通行的植物茂盛的沼泽地带.然而今日楼兰遗址早已被流沙吞噬,精绝所在的尼雅河下游三角洲,干涸的河床沿岸稀疏分布着枯死的胡杨,古城被3-5米高的新月形沙丘所包围.汉唐轮台故城、焉耆故城、龟兹故城等亦均荒弃.
依考古发掘和文献考证,楼兰古城及其周围古绿洲大约于公元4世纪后期废弃;尼雅河下游的精绝古绿洲约在唐代以后废弃,发生沙漠化.克里雅河下游的喀拉屯废墟与和田河下游的阿克斯比尔遗址中均发现5-8世纪的陶片、铜钱,表明这些古城及绿洲至少保存至唐中叶.上述古城址废弃和古绿洲沙漠化的主因,大多在于内陆河流中游一带绿洲开发规模的扩大而导致注入下游的水量减少,以及破坏固沙植被促使沙丘活化之故.至于轮台、渠犁等地的汉代垦区,也由于固沙灌木、草被的破坏招致沙漠北侵而废弃.
河西走廊及其北部的阿拉善地区亦是干旱地区沙漠化的典型区域.该地区由汉唐时期的古绿洲形成的沙漠化区域就有10大块,包括民勤县西沙窝、民乐县李寨菊花地、张掖“黑水国”、黑河下游古居延绿洲等,总面积约4700平方公里.宋元以后形成的沙漠化土地则有民勤红沙堡沙窝、青松堡沙山堡南乐堡一带、武威高沟堡沙窝、永昌乱墩子滩等处.
位于黑河下游额济纳旗的古居延绿洲,在历史上曾一度繁荣.西汉设居延县,从内地移民万余人来此屯田,开凿了纵横交织的灌溉网络.唐在这里设宁寇军,西夏于此处置黑水镇燕军司,元代又设亦集乃路总管府,开辟屯田90余顷.由于明初以来长城以南、嘉峪关以内河西地区的大规模开垦,黑河中游大量引灌,直接影响到输入下游地区的水源,加之明廷无暇北顾,亦集乃城丧失了在政治上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从而使这片绿洲沦为荒漠.今天在这一带茫茫的沙海中仍残存着古居延城、乌兰德勒布井城、温特根博日格城、亚布赖城、绿城、小方城等多座古城废墟和汉长城遗迹,以及历历在目的大面积风蚀弃耕地.
二是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此种类型的沙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华北、东北的草原、干草原地带.历史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破坏,农业与放牧经营方式的频繁更迭,过量的樵柴、放牧、开垦以及战争摧残等,都能造成原有植被退化,地面覆盖物减少,在风力作用下使下覆沙质沉积物被吹扬搬运,从而在草原和干草原地带出现连绵的沙丘.其中尤以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沙漠化过程最为典型.
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毛乌素沙地,秦汉时代曾“水草丰美”、“群羊塞道”、“仓稼殷积”,唐代在此设夏州、宥州等,进行屯垦.然而唐中后期民族间纷争频繁,军事行动每每引起生产破坏,战火焚烧林木、战马践踏草地屡屡发生,遂招致风蚀作用强化,流沙壅起.唐宪宗806-820时诗人李益《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诗吟:“沙头牧马孤雁飞”.公元994年宋朝诏夏州,已明确称其在沙漠中.
位于内蒙古东南部的科尔沁沙地,曾是公元10世纪辽国都城上京临潢府的所在,“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还有“平地松林”.辽在此设军、府、州城25,统县10,发展农垦,以广积粟.迨至公元12世纪末,由于过垦过牧和过度砍伐植被,下覆沙质沉积物随风而起,出现沙害.降及19世纪后期,清政府为增加财源推行放荒招垦政策,由此造成对草场更大规模的破坏.放垦荒地因土质瘠薄,一般经过二三年即因沙害而放弃,继而开垦新草地.旋垦旋弃,遂使草皮成片成片地接连遭到破坏,草原便退化为沙漠化土地.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人为的不合理的开发经营活动对我国历史上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要解决今天的沙漠化问题,就必须重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追根溯源,考究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原因,以科学地认识其在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演变规律,预测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今后土地利用以及沙漠化治理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干旱半干旱地区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对其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持慎重的科学态度,应十分注意生态系统的弹性范围,掌握适度利用的原则,并适当留有余地.应针对不同地段的生态特点和开发利用的类型确定其适度利用的范围和指标.
第二,应从整个流域出发,综合平衡上中下游、农林牧工矿各业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用水,加大配水用水的立法执法,建立权威性的统管整个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对全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优化调度,彻底改变用水的无政府状态,以保证科学合理地调配使用山水、泉水和地下水.上中游地区绝不应不顾下游地区的用水而盲目扩大灌溉.应科学地进行机井布局,严禁超采地下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经济、生态效益.大力推广适用本地区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走节水农业的新路子.在规划整个水利方案时,还应特别重视以往被人们忽视的生态用水,在农田灌溉的同时,应考虑到对护渠护田林带林网以及绿洲边缘防风固沙天然植被的供水.
第三,坚持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并举的原则,积极保护、恢复祁连山、天山、昆仑山、阴山等山脉的水源涵养林草,积极保护、恢复绿洲边缘的固沙植被,运用法律手段,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严禁现有植被破坏,扩大封禁区域,大大加强林草管护,并封育结合,积极营造防护林草,人工固定沙丘,促使沙漠化过程逆转.建立绿洲外围封沙育草、绿洲边缘营育防护林带、绿洲内部营造护田林网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第四,严格遵循以水定地、量水种植的原则,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要与水资源实际可能承担的灌溉能力相适应,以确定合理的绿洲容量,切不可“超载”滥垦,超规模发展绿洲,否则就很容易招致沙漠化的发生发展.山区、半山区应弃农还林还牧.坚持集约使用土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为主要途径,争取对国家有更大贡献.要以草定畜,沙化、退化草场应封禁育草.要把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培育、改造有机结合起来.
第五,干旱地区应以水为中心,建立绿洲合理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布局,实现光、热、水、土资源合理、高效的利用.树立大农业、商品经济、世界市场的观念,因地制宜地发展绿洲优势产品.应以农养牧,以牧促农,以林护农,建设一个农林牧综合发展、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不断扩大物资能量循环的高效稳定的绿洲大农业生态系统,并按照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的要求对系统进行有效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