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发展的过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5:22:58
汉语拼音发展的过程?

汉语拼音发展的过程?
汉语拼音发展的过程?

汉语拼音发展的过程?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五四运动之后,于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提出了“废孔学”、“废汉字”的主张.他说:“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甚至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他提出:“废汉文之后”,“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
  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源于近代以来在中国开展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苏联创制的,其目的是在苏联远东的10万华工中扫除文盲,今后在条件成熟时,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汉字,以解决中国大多数人的识字问题.当时的苏联政府把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华工中扫除文盲也列为苏联本国的工作任务,于是,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人与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郭质生合作,研究并创制拉丁化新文字.瞿秋白写成《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于1929年由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国拉丁化字母》一书,引起很大反响.
  1931年5月,苏联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员会科学会议主席团对中国拉丁化字母的方案进行了审定,并批准了这个方案.1931年9月26日在苏联海参威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又通过了书面方案《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过后,首先在华工中推行,出版书籍47种,刊印10多万册,许多华工学会了新文字,可以用新文字读书写信.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会”,出版介绍拉丁化新文字的书籍.接着,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后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团体,甚至在海外华人中也成立了这样的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据统计,从1934年到1955年二十一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总共有300多个.
  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还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热情赞助.1935年12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陈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发表文章《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其中说:“我们觉得这种新文字值得向全国介绍.我们深望大家一齐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推进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这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一份革命宣言.
  毛泽东对于当时新文字运动给以极大的赞赏.毛泽东对于新文字运动是积极支持的.他在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式宣布新文字与汉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B]同年,在延安出版的 《Sin WenziBao》(《新文字报》)第一期上,发表了毛泽东的题字:“切实推行,愈广愈好”;朱德也题了字:“大家把实用的新文字推行到全国去”.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一直延续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时为止,历时近30年.它对中国的文字改革事业,对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出笼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在1951年,毛泽东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他曾经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B]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1956年1月20日,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表了赞成拉丁字母的讲话.他说,“关于文字改革的意见,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些问题.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采用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为汉字那么好.有几位教授跟我说,汉字是‘世界万国’最好的一种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国人发明的,大概就没有问题了.问题就出在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转引自郑林曦《论语说文》).
  在中国制定拼音方案的时候,苏联已经不再搞拉丁化,改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50年代,中国向苏联一边倒,有人主张采用斯拉夫字母,跟苏联在文字上结盟.苏联派到中国的语言学家谢尔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议.据说,苏联的一位副总理来中国访问时,曾经向陈毅副总理说,希望中苏两国都采用相同的字母.陈毅副总理回答说,中国文化必须跟东亚和东南亚联系,东亚和东南亚都习惯用拉丁字母.这样,中国才没有采用斯拉夫字母.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197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1978年9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1982年8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文献工作技术委员会决议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中国专有词语的国际标准,标准号:ISO7098-1982.《汉语拼音方案》已经从中国标准发展成为国际标准.
  未来的改革方向是汉字拼音化
  1951年,毛泽东曾经指示:“文字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方向”.在我国的学者中,还有一些公开主张“双文制”(digraphia)的人,例如,周有光就主张实行“two-script system”(文字双轨制),冯志伟提出首先在计算机通信中实行“文字双轨制”,认为文字书写方式的改革应该先从信息科学做起来. 政府对于这些持不同意见的学者并不干涉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继续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受到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该学会的宗旨之一就是倡导和研究“拼音化”问题.我国政府这样宽松的政策,为“双文制”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关于双文制的想法,早在清朝末年的汉语拼音运动中就产生了,后来有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关心这个问题.郭沫若曾经说过:“我们可以预想到必然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时期,让汉字和新造的拼音文字平行使用,在新文字的逐渐推广中而让汉字在大多数人民的日用中逐渐归于隐退,汉字的归于隐退,是不是就完全废弃了呢?并不是!将来,永远的将来,都会有一部分学者来认真研究汉字,认识汉字,也就跟我们今天有一部分学者在认真研究甲骨文和金文一样.”
  茅盾说得更明白,他说:“我希望,至少我们的孙儿孙女这一代能够两条腿走路,既能用汉字写,也能用拼音字母写,听报告作笔记,用拼音字母写,会比汉字写得快.如果可能,还能用上拼音字母的打字机.这样该是多么幸福呢!我并不幻想,在不远的将来,就可以废除汉字(方块字);然而即使在百年之内或在百年之后还要用汉字,让我们的子孙的一代能用‘两条腿走路’又有什么不好呢?”
  郭沫若和茅盾生活的那个时代,计算机还没有普及,他们大约也没有使用过微型计算机,更没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去访问互联网的网络、在网络上自由地漫游,但是,他们当时就已经慧眼独具地看到了双文制的好处,如果他们今天还健在,一定会举双手双脚赞成在计算机通信中首先实行双文制的建议.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一章第十八条规定,学好汉语拼音,用好汉语拼音,让汉语拼音在信息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汉语拼音化进程急刹车
  8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形势,我国在拼音化的政策上做了调整.
  1986年1月,当时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导生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中指出:“关于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应该强调,《汉语拼音方案》是国家指定公布的法定标准.它的制定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公布之后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汉语拼音方案》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是一个科学实用的方案,我们应当努力推行,而不应当另起炉灶;要想用其它方案来取代,事实上难于办到.继续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客观需要.今后要继续加强拼音教学,逐步扩大《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并研究、解决使用中的实际问题,如汉语拼音的同音字和同音词的区分,汉语拼音正词法的标准,汉语拼音技术应用中的标调法等.”
  刘导生的报告完全没有提毛泽东指示的“拼音化方向”,只是谈到扩大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这意味着,我国政府放弃了毛泽东提出的“拼音化方向”的政策,汉语拼音不再被看作文字,而只是被看作是一种辅助汉字的工具.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的汉语拉丁化拼音方案从此诞生了,它实现了中国人民自19世纪末以来为之呕心沥血,梦寐以求的愿望。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都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汉语拼音方案》是近60年来中国人民创制拼音方案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要理解这一句话深厚的历史含义,就要从清末民初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中的汉...

全部展开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的汉语拉丁化拼音方案从此诞生了,它实现了中国人民自19世纪末以来为之呕心沥血,梦寐以求的愿望。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都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汉语拼音方案》是近60年来中国人民创制拼音方案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要理解这一句话深厚的历史含义,就要从清末民初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中的汉语拼音运动说起。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我们已经有了用以"范正汉字读音"并借以统一国语的注音符号(1913年制定,1918年公布实施),其后,汉语拼音运动为什么又紧接着朝拉丁化方向继续发展?
注音符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法定的拼音字母,它的公布和使用是汉字注音走向拼音化的开端,但是注音符号在当时的人文背景中采用的是传统的民族形式的字母(楷书的篆文古体字),这从文字发展的角度看是不明智的,因为它不符合世界大多数文字发展的拉丁化趋势,在科技应用和文化交流上受很多限制,另外符号本身也没有彻底音素化,其中有好几个韵母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更小的语音单位,如ㄢ(an)、ㄣ(en)、ㄤ(ang)、ㄥ(eng)、ㄠ(ao)、ㄡ(ou)等。所以,注音符号公布不久,就有人指出读音统一会在字母形式上不选择拉丁字母,而采用从古汉字中取材的注音字母,那是缺乏远见的不明智的选择。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1988)中指出:"辛亥革命之后,产生了注音字母,这是中国第一套由国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学普遍推行过的拼音字母。注音字母对于识字教育和读音统一有过一定的贡献。尽管今天看来,注音字母还有不少缺点(例如,作为各少数民族文字的共同基础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工具,注音字母显然远不如拉丁字母),但注音字母在历史上的功绩,我们应该加以肯定.对于近40年来的拼音字母运动,注音字母也起了开创作用。"这个评价无疑是公正、全面的。
当时,面对注音字母公布后的种种批评,以及主张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的呼声,国语统一筹备会根据钱玄同的提案,照章正式成立了一个"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由11位委员组成,其中的核心成员是:赵元任、黎锦熙、钱玄同、林语堂、汪怡。
由于赵元任、钱玄同等事先在理论上、实践上作了充分准备,一年之后,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就提交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26),两年后,由国民政府大学院(即教育部)院长予以正式公布,定名为"国音字母第二式",原注音字母则相应地称之为"国音字母第一式"。
国语罗马字是中国汉字改革汉语拼音化运动中,我们自己拟定的、由政府公布的第一套音素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它完全采用了现成的拉丁字母,不用附加符号,不另造新字母,并首先提出了按词连写等问题,就其"文字体系的完整性,符号观点的国际化"来说,"国罗"把清末以来的汉语拼音运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周有光语)。但是,"国罗"实际上没有得到认真的推行,它始终没有进入中小学和师范的语文教学系统,因为对汉字注音来说,注音符号已使用了十多年,似乎不需要另有一套在认读和拼写上比它复杂得多的国语罗马字。由于上面没有政府机构积极有效的支持,下面又缺乏社会基础,因之"国语罗马字推行的成绩等于零"(赵元任语)。

收起

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四十多年来拼音方案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教育事业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周恩来总理在公布《汉语拼音方案》时指出:“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首先在师范、中小学校进行教学。”根据这一指示,人民教育出版社从1958年秋季开始,将汉语拼音编入小学语文课本中,作为小学一年级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多年...

全部展开

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四十多年来拼音方案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教育事业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周恩来总理在公布《汉语拼音方案》时指出:“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首先在师范、中小学校进行教学。”根据这一指示,人民教育出版社从1958年秋季开始,将汉语拼音编入小学语文课本中,作为小学一年级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多年来,汉语拼音教材经过多种试验,进行过多次改革,教学质量在不断探索中提高。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回顾汉语拼音教学的历史,大体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8年至1962年;第二阶段是1963年至1966年;第三阶段是1973年至1977年;第四个阶段是1978年至1982年,从1982年至现在为第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这是汉语拼音教学的初级阶巍?958年秋季,小学一年级第一册语文课本中安排了汉语拼音的教学内容。学习声母、韵母,r的用法和一声一韵的拼音方法;1959年春季使用的第二册课本中安排头母yw的加换,iou uei uen的省略及j q x和ü相拼ü上省写两点等规则;1959年秋季使用的第三册课本继续安排拼写规则,以加强巩固。
从这一阶段的拼音教学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内容多而复杂。教材安排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全部内容,保持了《方案》的完整性、系统性,这是好的一面。但是教学内容太多,困难太大。为了减轻难度、分散难点,教材把四条拼写规则放在第二学期,这样安排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些音节第一学期是一个样子,第二学期又是一个样子。如“玩具”,第一学期教的是“uán jǜ”,第二学期要改为“wán jù”,又如“乌龟”,第一学期教的是“ū guēi”,第二学期改为“wū guī”,uei中的“e”被省略以后,调号得改标在“i”上。这样的音节如果是少数,学生还可以接受,要改换几十个音节,就大大增加了难度。学生要花费很大气力才能学会,而又极易混淆。
2.教学要求高,难度大。要求一年级小学生学会《方案》的声母、韵母、拼音方法和全部拼写规则。拼写规则有四条,j q x和ü相拼省略ü上两点这一条比较容易,iou uei uen的省略就复杂了,怎样省略,省略哪个字母,省略后,调号怎么标,学生不容易弄清。最难记认的是y w的用法,学生要记住23个需要加换的音节,哪几个是加头母,哪几个是换头母,要让一年级小学生既能分辨又能记忆,这样的要求过高过急,是很不容易达到的。
上述教材的编法持续了五年,广大教师反映汉语拼音教学困难太多。有的学校因为条件不够,不教拼音;有的用了大量时间,教学效果也不好。方言地区困难更大,有的老师说:汉语拼音真难教,用了很多时间,不但没有起到帮助学好语文的作用,反而成了学生的负担,影响了识字、阅读能力的培养,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位农村教师说:“学生刚一入学就碰上了学起来复杂、难记,而且枯燥的汉语拼音字母,感到很吃力,学生熬过这一段时间真是够受。”总的情况是花时间多,费力不小,效果不好,师生苦恼,家长不满。
这种情况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汉语拼音方案刚公布不久,人们对方案还缺乏认识,对它的作用估计不足,认为教汉语拼音是多此一举,不如用原来的注音字母,或者什么符号都不用,直接教汉字更好些。二是各地对小学教师没有普遍进行培训,不少老师对《汉语拼音方案》不熟悉,抓不住拼音教学的难点、重点。三是教材内容求多、求全、求系统,教学要求偏高,师生适应不了。四是拼音教学的经验少,教师对教材的编辑意图不很理解,无法驾驭教材。总之,大部分教师处于被动状态。
为此,有关单位,特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同志,就汉语拼音教学问题,作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汉语拼音教材的编排方法,作了较大的改进。
第二阶段,是汉语拼音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的阶段。
1963年5月,中央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大纲对汉语拼音教学的目的,作了明确的规定。大纲指出:汉语拼音教学的目的是辅助识字,学习普通话。根据大纲的规定,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编写了小学汉语拼音教材,并作了较大的调整与改进。特点如下:(1)一年级学生只学声母、韵母、声调和拼音方法。大写字母、字母表,隔音符号等内容,分散在以后的各册教材中。(2)用变通的办法,避开头母y w的使用规则。y w当作声母教,用它们和韵母相拼,不便拼的整体认记。(3)带介音的音节,采用声介合母的方法,少教13个长韵母。(4)iou uei uen直接教省写式(iu ui un)和声母相拼。
以上的改进是成功的,它的好处在于:(1)拼音教学目的明确了,教学要求降低了,只限于辅助识字、正音、学习普通话。(2)教学重点放在教学字母和拼音方法上,暂时用不着的拼音知识,如大写字母、字母表、隔音符号等放在以后的各册中学,教学重点突出了,难度减轻了。(3)拼写规则(除j q x和ü相拼ü上省写两点规则外)变通了,简化了教学内容。(4)字母顺序的编排接近方案,便于学生掌握发音规律。
汉语拼音教材的改进,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使汉语拼音教学前进了一步。城市大部分学校,认为汉语拼音教材的改进,既科学又简便,好教多了,一般的学校用四至五周的时间就可以教完。
但是方言地区和广大农村及边远地区的教师仍然感到内容繁杂,教学时间长。据有关资料统计,江苏丹阳珥陵地区40所小学就有28所不教拼音。
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在当时的形势下,教育部门的领导、教研人员、教师的精力一般不放在教学研究上,致使一些老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教学中的困难得不到很好解决。二是改进后的拼音教材,仍然存在着内容多,教学时间比较长的缺点。如采用声介合母的办法,虽然可以少学13个复鼻韵母,但需将声介合母的音节记牢背熟,多学用它们和韵母组成的几十个音节。
第三个阶段是一个特殊阶段,是汉语拼音教学被取消和逐渐恢复的阶段。1972年以前,各科教学处于停滞阶段,学校里不上课。即使复课以后,也是把标语、口号当教材,谈不到学习汉语拼音。1972年秋季,在当时的教育部领导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有关人员组织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西五省市,协作编写了小学语文课本。一年级的课本中安排了汉语拼音教学的内容。教材中沿用了人教社1963年汉语拼音教材改进的部分,并对声介合母拼音方法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带介母的音节,采用三拼连读法。汉语拼音教学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对改进之点反映很好。这套教材除参加编写的五省市使用外,还有十几个省市使用。
1973年有关单位在一些学校实验“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顾名思义,基本式就是把《方案》的内容分两步教。第一步(一年级),教《方案》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不教拼写规则);第二步(二年级),再教拼写规则。基本式教学的优点是:(1)第一步的内容简化了,不接触复杂的拼写规则,学生容易接受。(2)教材中早出现纯拼音句子和汉字,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课文采用汉字夹拼音的形式,解决了低年级课本不好编,课文短、浅的困难。缺点是:(1)第一步学的音节中大约有67个是不规范的,到二年级学了拼写规则以后才能改成正确的。一年当中学生已经用得非常习惯了,再改成别的样子,很不容易接受,而且先入为主,容易混淆。(2)一年级学的音节与规定的形式不同,这个阶段学生不能阅读注音读物,不能有效地巩固拼音。(3)过早地出现汉字,分散学习汉语拼音的注意力。(4)汉字夹拼音的课文,拼音没学好的学生无法读成句子;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基本式”是吸取了人教社1958年到1962年拼音教材中两步教学的做法。出发点是好的,是想分散难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实验证明用不规范的音节拼写,给二年级的教学造成了困难。二年级是学习汉字的黄金阶段,这一阶段如果学生还用一部分精力学习拼写规则,纠正不规范的音节,势必影响了识字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四阶段,是汉语拼音稳步前进,成绩卓著的一段。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了。在邓小平同志关怀下,1977年7月中央教育部,组织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和教材编写人员,编写了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材。1978年2月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对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以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在各年级的要求中也明确了拼音教学的内容。即一年级学习汉语拼音最基本的内容,达到能借助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二年级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大写字母。
根据大纲的要求,编教材的同志们,对汉语拼音教学做了专题调查,认真研究,总结了二十来年汉语拼音教学的经验和教训,设计了比较切合实际的编写方案。
1978年在全国试用的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本,汉语拼音部分的特点是:(1)内容简化,第一步用15课集中教声母、韵母、声调和拼音方法,达到会拼读音节。第二步再复习巩固,达到熟练拼读。(2)采用变通的办法,教学y w的使用,iou uei uen的省略等拼写规则。(3)j q x和ü相拼ü上两点省写的规则在学音节的过程中掌握。(4)带介母的音节采用三拼连读法,减少学习13个复鼻韵母。(5)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结合安排。如学习z c s zh ch sh r时,同时学习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 shi chi shi ri;教韵母ie üe in ing时,同时学习ye yue yin ying整体认读音节。从而减少步骤,化难为易,便于记忆。(6)采用韵母带调的方法,克服四声从头数的拼音方法,加速掌握音节的能力。(7)以图帮助发字母的音、记字母的形,学习拼音方法,如“a”画的是梳小辫的小女孩让医生检查嗓子。小女孩张开嘴发出“a”的音,小女孩的头部连同短小辫形状与a相似。又如“an”的插图是天安门。学生看图画,说出“安”字的音,就学会了“an”的音。在教拼音方法的时候,画了两个小孩推字母卡片,表示声母和韵母拼在一起就能成为音节。(8)集中学完最基本的内容之后,尽快转入“拼音识字”阶段,一边学习汉字,一边读表示词语意思的音节词,用来帮助理解字义并巩固拼音。如学习“月”字,下面的音节词是yuè liang,学习“口”,以音节“shù kǒu”来说明图和字义。
综上所述,新编通用教材的拼音部分,既精减了内容,设计了新颖的图画,加强了字母的形象性、直观性,又做到了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是较理想的拼音教材。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著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1981年版)中写道:“现用的新编一年级汉语拼音教材,是历来最简易的一种,采用了新方案,连复习在内共16课,集中教声母、韵母、声调和拼音方法等最基本的内容。”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编著的《小学语文教学法》(1979年版),对汉语拼音教材作了这样的评价:“这是1958年开始教学汉语拼音以来,内容较精简,占课时较恰当的一种合理的编排。教材巧妙地、有启发性地设计了拼音插图,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对学生掌握正确读音,辨别字母形体极为有益。”“新编汉语拼音教材在总结过去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改革,精简了内容,体现了多快好省的精神,加强了拼音教学的形象性,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是编得较理想的拼音教材。”
从教学实践看,城市乡镇小学都感到困难不大,大部分教师能在四周之内完成教学任务,部分有经验的教师用2到3周就能教完。农村小学消除了对拼音教学的顾虑。方言地区形成了利用汉语拼音学习普通话、使用普通话的风气。
通用教材的拼音部分,从1978年以来未做过大的改动。有的地区或学校,运用这套拼音教材,开始训练学生直呼音节的能力,效果也不错。总之,大家对汉语拼音教学,越来越重视,汉语拼音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
第五个阶段,是广泛应用汉语拼音的阶段。1982年,黑龙江省首先进行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把汉语拼音教学的作用扩大了,它不仅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工具,而且用汉语拼音帮助阅读、写作。
“注·提”实验的拼音教学,是以掌握音节为中心,与语言训练相结合。经过一段训练,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直呼音节和拼写音节的能力。一年级的学生能阅读纯拼音或汉字注拼音的课文或阅读材料;能写纯拼音或汉字夹拼音的日记或短文。
汉语拼音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为人们所认识,被广大教师所接受。1986年试行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要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要学会汉语拼音,能准确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音节),以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这一要求,推动了汉语拼音教学,促进了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1988年,国家教委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初审稿中对汉语拼音教学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即“低年级学生在写话的时候,还可以利用汉语拼音代替不会写的汉字。”
根据大纲的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相继编写了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新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一册汉语拼音部分,是在总结了三十多年拼音教学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新鲜的教改经验而编写的。它贯彻了大纲提出的要求,又注意到减轻学生的负担,降低教材的难度。如在第一阶段,先学108个常用音节,接着在“看图读拼音识字”中增学音节和巩固已学音节。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好拼音。教材还在低年级各册课本中,全文注汉语拼音,有效地巩固了汉语拼音,有利于方言地区的学生学说普通话,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和自学能力。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版)》进一步强调了汉语拼音的作用。以往的小学语文大纲,关于汉语拼音的内容只有一段话,而且是写在“识字、写字”部分里。这次颁布的大纲汉语拼音内容自成一节,是作为语言训练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的。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可以逐步达到直呼音节”“低年级学生在写话的时候,可以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认识隔音符号”等。
1993年秋季,人教社推出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试用本),汉语拼音教材部分又作了改进,汉语拼音教学继续向前发展。
汉语拼音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有些地区不适当地增加教学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于是学生的负担随之加重。这种现象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为此,1994年国家教委对1992年颁布的大纲提出了调整意见。删去了“低年级学生在写话的时候,可以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的提法。删去这句话,降低了要求,避免了默写音节的高要求。
2000年教育部(原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继续降低汉语拼音的要求:由“熟练拼读音节”改为“准确拼读音节”,删去了“帮助阅读”这一功能,以及“认识隔音符号”等要求。致使汉语拼音仅限于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2001年教育部推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汉语拼音又归到识字、写字部分,明确提出:汉语拼音的教学目标是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用汉语拼音查字典。
随之不少单位、出版社以及个人都在编写小学语文课本,对于汉语拼音的认识不同,做法也不同。有的仍然重视拼音,把拼音主要内容安排在第一册识汉字之前;有的安排在第一册课本中间,先识字,而后学拼音;有的安排在第二册或二年级,先以耳听口授的方法识字,再学习汉语拼音,接着学习查字典。
汉语拼音教学要求随意性很大,有的要求高,有的要求低,有的教过之后,不再复习巩固,回生现象严重。边远个别乡村,受条件限制,无法教授汉语拼音,直接教学汉字。总之汉语拼音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回顾汉语拼音教学的历史,它走的是一条漫长的、曲折的不断发展的道路。汉语拼音从1958年进入小学语文课本以来,一直受到专家和领导部门的重视,一直被列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中,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四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汉语拼音在学习语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用它来帮助识字,加快了识字速度;用它来纠正字音,有利于推广普通话;用它给课文或课外读物注音,便于学生自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展他们的知识;用它来查字典,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用它打电脑,又给学生插上了一对加快读写速度的、先进的翅膀。汉语拼音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因为它是随着时代前进而产生的,是经过许多专家研究的科学的注音符号,是大家公认的学习语文的有效工具。
今后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汉语拼音教学也将更加受到重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汉语拼音教学的质量,让汉语拼音发挥更大的作用。

收起

我共搜集了24种拼音方法,最早的是利马窦发明的,还有偏旁组合式的,,,,,,现在使用的是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方案,最合理最清楚最好用。